摘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年,社会工作学界围绕着社会工作理论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发展等主题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要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讲好社会工作的“中国故事”;对标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高水平的研究引领专业发展;聚焦政策、知识和实务的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工作研究的新基建;立足社会工作教育的转型升级,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1] 徐选国, 田雪珍, 孙洁开. 从外部移植迈向本土自觉: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逻辑[J]. 学习与实践, 2021(10): 119-129 [2] 唐立, 费梅苹. 结构内化和反思建构: 社会工作专业化逻辑的本土审视[J]. 理论月刊, 2021(1): 113-123 [3] 陈涛, 吴芃. 社会工作模式问题再研究[J]. 社会建设, 2021(1): 29-36 [4] 刘振, 徐选国. 走出三重依附: 中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历史建构[J]. 学海, 2021(2): 159-165 [5] 王学梦, 施旦旦. 点线面: 社会工作实务三大方法循环机制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21(8): 97-105 [6] 郭伟和. 研究规范与专业使命: 范式之争对社会工作研究的启示[J]. 社会建设, 2021(1): 17-28 [7] 郭伟和. 从链式学科关系到职业能力为本的知识整合模式——再论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学科的关系[J]. 社会政策研究, 2021(3): 77-88 [8] 安秋玲. 社会工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与存在内容[J]. 河北学刊, 2021(4): 36-42 [9] 安秋玲. 我国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知识样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135-142, 180 [10] 安秋玲. 社会工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向度探析[J]. 社会科学, 2021(7): 96-104 [11] 童敏. 重拾生活: 社会工作的本质回归与理论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6): 44-50 [12] 童敏, 刘芳. 基层治理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建构[J]. 河北学刊, 2021(4): 30-36 [13] 童敏, 许嘉祥, 高爽. 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审视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构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22-30 [14] 何国良. “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质[J]. 社会建设, 2021(1): 3-16 [15] 杨锃. 社会工作的艺术性: 论“当事者性”与“本真性”[J]. 社会建设, 2021(1): 37-49 [16] 林茂. 系统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的多元整合与发展趋势[J]. 河北学刊, 2021(4): 42-51 [17] 张威, 陈曦明. “基础能力”社会工作理论[J]. 社会工作, 2021(5): 1-27, 101-102 [18] 张和清. 建构中国特色本土化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3): 17-18 [19] 向德平. 反贫困社会工作导论[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20] 文军, 吴越菲, 等.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 [21] 尚静, 张和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1-41 [22] 张和清. 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以湖南少数民族D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J]. 思想战线, 2021(2): 21-29 [23] 张和清, 尚静.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21(6): 68-89, 227-228 [24] 万江红. 资产如何为本——兼论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路径[J]. 求索, 2021(2): 82-89 [25] 焦若水. 社会保护: 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使命[J]. 探索, 2021(6): 48-57 [26] 文军, 吕洁琼. 社区为本: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及其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0-18 [27] 吕洁琼, 文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社区为本的情境实践及其反思——基于甘肃K县的考察[J]. 西北民族研究, 2021(3): 173-187 [28] 王思斌.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中社会资本的协作再生产[J]. 社会工作, 2021(4): 1-8, 100-101 [29] 黄渊基. 新时代农村可持续减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及路径——基于H省J县H村的考察[J]. 学海, 2021(5): 47-53 [30] 吴越菲. 重思以乡村性为基点的农村社会工作: 概念嬗变与实践转型[J]. 西北民族研究, 2021(3): 188-199 [31] 何雪松, 覃可可.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定位: 以城乡社会学为视角[J]. 西北民族研究, 2021(3): 163-172 [32] 焦若水. 家的复归与赋权: 农村社会工作整合发展的文化基础[J]. 甘肃社会科学, 2021(2): 104-111 [33] 邓锁, 李斐. 照顾关系的赋权与重构: 基于陕西北村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1): 21-32 [34] 马凤芝, 王依娜. “共振式增能”: 农村养老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基于水村和清村的经验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03-112 [35] 刘振, 徐立娟. 走向生活世界: 后脱贫时代反贫困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型[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3): 120-127 [36] 徐立娟, 陈丰. 后脱贫攻坚时代社会工作介入相对贫困的情感逻辑——基于S村社会工作项目的经验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21(2): 65-75 [37] 民政部. 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2021年第四季度调度会[EB/OL]. [2022-02-13].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01/20220100039033.shtml. [38] 王瑞鸿, 任海卫, 胡小茵, 等. 社工说[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3): 6-7 [39] 关信平. 加强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1): 1 [40] 张和清. “双百”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21. [41] 徐道稳. 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5): 9 [42] 徐选国. 政社联结: 发达县域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整合模式[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1): 9 [43] 王思斌. 乡镇社工站建设中的“政策共同体”[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6): 7 [44] 任文启. 社工站服务方法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4): 9 [45] 王思斌. 积极稳妥、务实开放推进乡镇社工站建设[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0): 7 [46] 姚进忠. 专业护航: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基点[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8): 10 [47] 王思斌. 坚持乡镇社工站建设的专业化和本地化[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4): 7 [48] MA F, LYU X. China national report on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role of social work[J].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14(2): 80-99 [49] 柳望春, 徐昌洪, 程翔宇, 等. 基层社会治理与重大疫情应对研究[J]. 社会政策研究, 2021(1): 116-136 [50] YU Z, CHEN Q, ZHENG G, et al.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the COVID-19 response in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remote networking[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21(2): 246-256 [51] 房亚明, 周文艺. 服务与增能: 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机制建构[J]. 长白学刊, 2021(5): 122-132 [52] DUAN W, KONG Y, BU H, et al. The online strength-informed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mong covid-19-affected adolescents[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2. DOI: 10497315211067270. [53] 杨慧, 吕哲臻. 新冠疫情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与社会工作服务[J]. 长治学院学报, 2021(6): 32-38 [54] 柏豪. 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4): 116-120 [55] 杨发祥, 李安琪. 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基于情感劳动的视角[J]. 学海, 2021(3): 86-92 [56] 杜立婕. 中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建构中的国际视野和本土自觉——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95-104 [57] 陈蓉蓉, 姚进忠. 社区为本: 后疫情时期社会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行动逻辑[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1(11): 8-16 [58] 徐选国, 陈杏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韧性”的生产机制与“韧性社区”的目标构建——基于对重大疫情防控的经验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68-76, 107-108 [59] 刘斌志, 程代超.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及专业服务优势[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60-68, 77 [60] 刘斌志, 程代超. 增权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J]. 社会工作, 2021(4): 30-43, 104-105 [61] 曹志刚.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一种联动策略[J]. 社会工作, 2014(2): 70-76, 153-154 [62] 郑广怀, 孟祥哲, 刘杰. 回归社会性: 社会工作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关键议题[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2): 5-14 [63] 张起帆. 西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发展及启示[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8): 636-640 [64] 李红飞, 曾守锤, 莫健. 互嵌与共生: 健康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想关系模式建构[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10): 724-727, 731 [65] 王晔安, 马铭子. 社会工作专业地位提升的机制——以健康社会工作为例[J]. 青年研究, 2021(5): 1-13, 94 [66] 郑广怀. 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 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J]. 学海, 2020(1): 106-112 [67] 何雪松, 刘仕清. 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10-116 [68] 刘玉兰, 彭华民. 能力为本的儿童福利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转型研究——以155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为分析对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5): 33-41 [69] ZENG S, CHEUNG M, LEUNG P, et al. Major-to-employment mismatch in social work: a values-based framework explaining job-search decisions among Chinese graduates in Shanghai, China[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1(2): 201-215 [70] 马烨, 任文启. 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内外机制比较研究——以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切入点[J]. 克拉玛依学刊, 2021(3): 57-65, 2 [71] 徐道稳. 教育与评价相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6): 9 [72] 刘杰, 邹英.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建构[J]. 社会工作, 2021(2): 60-68, 108 [73] 姚进忠, 蒋尚源. 服务学习: 社会工作专业阶梯式培育模式的行动研究[J]. 社会建设, 2021(4): 12-23 [74] 陈虹霖, 张莹. 线上服务学习实践: 疫情中的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成效研究[J]. 社会建设, 2021(4): 24-35 [75] 张威. “反思性专业性”: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与难点[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4): 28-29 [76] 吴立忠, 王玉香. 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和特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4): 71-79 [77] 刘振. 阙如与重构: 社会工作情感教育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86-94 [78] 李筱, 何雪松. 新文科建设、循证实践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J]. 社会工作, 2021(1): 20-30, 105-106 [79] YUAN Y, LIU C, SUN Z, et al. Baseline survey of China social work longitudinal study 2019: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5): 513-519 [80] TANG X, LI X. Role stress, burnout, and workplace support among newly recruited social workers[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5): 529-540 [81] ZHENG G, LIU H, WANG Y, et al. The embedded paradox of organizational turnover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6): 662-670 [82] ZHANG N, LI X, HE X. Role conflict, role ambigu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job autonomy among social worker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21.DOI: 10.1111/ijsw.12515. [83] JIA C X, FU C. The influence of work-family conflict on social worker job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DOI: 14680173211051977. [84] Su X, Wong V, Liang K. The indirect effect of autonomy on job satisfaction through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 case of social workers in China[J]. Current psychology, 2021. DOI:10.1007/s12144-021-02194-5. [85] DUAN W, LI Y, KONG Y.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dentity[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6): 653-661 [86] 郑广怀, 王晔安, 马铭子. “以红领专”: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自主性与国家的领导权建构[J]. 社会学研究, 2021(6): 136-155, 229 [87] ZHANG H, ZHU X, YU X. Impact of stress on job engagement among social workers in Beijing: the roles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career Resilienc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88] LEI J, LUO M, WANG Y. Validating a model for indicating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DOI: 14680173211010242. [89] JUAN WU, JUAN CHEN. Strategic resource mobilisation amongst founder-ceos of social work organis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DOI: 10.1093/bjsw/bcab091. [90] YANG H, WANG R, CHEN H.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ong social work agencies[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21(4): 753-773 [91] WANG Y, JIANG N, ZHANG H, LIU Z. Organizational justice,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21(3): 456-475 [92] LUO M, LEI, J. Using the JD-R model to predict the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of social workers in Guangzhou, China[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 2021, 12(2): 349-369 [93] LIANG K, SU X, WONG V. Person-organization value congru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resources and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 case of social work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21, 47(5): 649-658 [94] WU S, WANG M, PERRON B E, et al.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mainland China: contex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1. DOI: 0020872820980797. |
[1] | 房亚明, 周文艺, 黄建栩. 社会工作机构嵌入农村社区营造的机制建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80-88,98. |
[2] | 方舒, 谢诗东. 金融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框架与本土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5-15. |
[3] | 王金水, 李瑶. 中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基于2007—2016年CSSCI论文的内容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1): 46-54. |
[4] | 吴帆. 从学生视角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世界咖啡屋”方法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5): 44-50,56. |
[5] | 王海洋, 赵洪萍. 艺术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实践与启示——以中国台湾N大学《进阶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50-56. |
[6] | 何依娜. 中澳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比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3): 33-38. |
[7] | 程子航. 社会正义情境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质:批判与创造[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5): 73-80. |
[8] | 廖鸿冰. 高校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意义与发展路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1): 10-15. |
[9] | 张乐.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来自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1): 45-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