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2, Vol. 22 ›› Issue (2): 16-24.
何健, 蓝财广
HE Jian, LAN Caiguang
摘要: 助人自助理念舶来我国已有一段历史,但它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表现出扎根难、文化隔阂等困境。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互助助人的理念和方法,矫正和补充源于西方文化社会情境且受个人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助人自助理念,以此守正创新。互助助人理念作为一种替代性路径,能够聚焦于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助关系,通过重塑社会工作的意义、关系和行动结构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JOHN PIERSON. Understanding social work: history and context[M].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 36. [2] SABINE HERING, BERTEKE WAALDIJK. History of social work in Europe (1900—1960): female pione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M]. Opladen: Leske + Budrich, 2003: 55-56. [3] PHILIP R POPPLE.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histo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16-117. [4] 任文启. 利他使群: 社会工作本质的中国表述[J]. 社会建设, 2016(1): 52-59 [5]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3. [6] FULCHER LEON C. The working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doesn’t work very well in China and Malaysia[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03, 13(3): 376-387 [7]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 56-61 [8] 梯利. 西方哲学史[M]. 葛力,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65-66. [9] 张和清. 社会工作: 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141-148 [10] 蒙艺, 徐宪. 助人自助与社区治理——来自英国的历史经验[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1): 75-81 [11] LAM CHING MAN, WONG HUNG, TERRY TSE FONG LEUNG. An unfinished reflexive journey: social work students’ reflection on their placement experience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7, 37(1): 91-105 [12] 郑广怀, 张若珊. 价值理念的本土化: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 中国研究, 2020(2): 203-219, 272 [13] 顾东辉.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解读[J]. 中国社会导刊, 2007(24): 31 [14] 童敏, 罗敏敏. 反思、批判和反身性: 实现“助人自助”的三种服务逻辑[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7(2): 44-56 [15] 赵清. 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专业效能——基于“助人自助”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21(2): 93-102 [16] 冯浩. 案主自决原则在华人社会中的实践困境[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1-11 [17] 马志强. 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的转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40-144 [18] 姚振强. 从“助人自助”看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文化背景问题[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09(6): 19-21 [19] 田毅鹏, 刘杰.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社会科学, 2008(5): 73-77 [20] 杨发祥, 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 学海, 2018(3): 125-131 [21] 何健. 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J]. 社会学研究, 2015(2): 1-20 [22] GEORG SIMMEL. “The Poor” translated by Claire Jacobson[J]. Social problems, 1965, 13(2): 118-140 [23]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0. [24]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5] 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1: 148. [26] 康晓光, 韩恒, 卢宪英. 行政吸纳社会: 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M]. 香港: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0: 286-288. [27] 张大维, 赵彦静. “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的专业缺位与补位[J]. 中州学刊, 2017(10): 56-61 [28] 赵环. 社会工作的实践迷思及其范式转型[J]. 学海, 2016(5): 126-130 [29] 马志强.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倾向[J]. 中州学刊, 2010(1): 120-124 [30] 柳小琴, 何健. 资源市场化与“社工人”行动困境之关系探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4): 40-45, 59 [31] 朱健刚, 陈安娜. 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3(1): 43-64, 242 [32] 周雪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一个组织学研究[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437-438. [33] 韦伯. 韦伯作品集Ⅲ: 支配社会学[M]. 康乐, 简惠美,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 [34] 肖小霞, 张兴杰. 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J]. 江海学刊, 2012(5): 117-123 [35] 谢敏, 吴中宇. 资源依赖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策略研究[J]. 理论月刊, 2016(10): 153-159 [36] 王杰, 徐选国. 我国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路径重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41-49 [37] 张威.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基石[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31): 27-28 [38] 陈友华, 苗国, 彭裕.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J]. 思想战线, 2012(3): 28-33 [39] 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69-470. [40]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沈啸寰, 王星贤,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176. [41] 李贽. 李贽文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6. [42] 黄宗曦. 黄宗羲全集[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2. [43] 顾炎武. 日知录校注[M]. 陈垣, 校注.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130. [44] 罗检秋. 梁启超心语[M]. 长沙: 岳麓书院, 1999: 56. [45] 秦晖.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J]. 社会学研究, 1998(5): 12-21 [46] 王思斌.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1(4): 1-10 [47] 张昱. 社会工作: 从本质上实现人的改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6): 42-49 [48] 彭小兵, 王雪燕. 关注价值、重拾信任: 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J]. 云南社会科学, 2018(1): 141-148, 156, 188 [49] 周永新. 社会工作学新论[M]. 香港: 商务印书馆, 1994: 10. [50] SCHNEIDER ROBERT L, NETTING FELLEN. Influencing social policy in a time of devolution: upholding social work’s great tradition[J]. Social work, 1999, 44(4): 349-357 [51] 刘威.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J]. 中州学刊, 2011(3): 120-124 [52] 何雪松, 杨超.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建构[J]. 长白学刊, 2016(4): 111-118 [53] 焦循. 孟子正义[M]. 沈文倬,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359. [54] 孙希旦. 礼记集解[M]. 沈啸寰, 王星贤,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582. [55] 孙怡让. 墨子闲诂[M]. 孙啟治,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124. [56] 孙怡让. 周礼正义[M]. 王文锦, 陈玉霞,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746-751. [57] 龙文彬. 明会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942. [58]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3. [59]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95-96. [60] 张文宏, 阮丹青. 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 社会学研究, 1999(3): 12-17, 20-24 [61] 梅建明. 人道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发展[J]. 人口学刊, 1994(5): 25-28 [62] 周沛.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 2003(6): 92-96 [63] 张和清. 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J]. 东南学术, 2016(6): 58-67, 247 [64]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 洪佩郁, 蔺青,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4: 189. [65] 李伟. 社会工作何以走向“去社会变革化”? 基于美国百年社会工作史的分析[J]. 社会, 2018(4): 100-132 [66] KAM PING KWONG. Back to the “social”of social work: 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14, 57(6): 723-740 [67] 甘炳光. 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 重拾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本质[J]. 香港社会工作学报, 2010(1): 17-28 [68] 张和清, 廖其能, 李炯标.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广东社工“双百”为例[J]. 社会建设, 2021(2): 3-34 [69]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 李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89-93. [70] WEISMAN DANIEL. The review of unfaithful angels: 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J]. 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1995, 76(3): 193-194 [71] 何国良. “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质[J]. 社会建设, 2021(1): 3-16 [72] 陈锋, 陈涛. 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J]. 社会工作, 2017(3): 3-8, 108 [73] STEINBERG D M. Mutual aid: a contribution to best-practice social work[J].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2010, 33(1): 53-68 [74] 布莱恩–科尔比. 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 刘东, 李翠, 严成芳,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74. [75] 姜海燕. “求助否认”的本土形态与应对: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1): 33-42 [76] 周晓虹. 社会学本土化: 狭义或广义, 伪问题或真现实——兼与谢宇和翟学伟两位教授商榷[J]. 社会学研究, 2020(1): 16-36, 242-243 |
[1] | 成洪波1, 2. 高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机制探析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5): 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