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5, Vol. 25 ›› Issue (5): 74-84,96.
白玥
BAI Yue
摘要: “五社联动”机制被逐步嵌入社工站建设和发展之中,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剖析“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文章采用案例法,以协同治理理论为视角,基于浙江省社工站建设经验来探讨“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的实践过程。研究发现,“五社联动”要素资源发展呈现出有序性,“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形成治理理念”、“构建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成效”,体现了平台化、在地化和专业化的协同治理发展特征,表现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服务目标与过程矛盾、要素资源开发与主体联动不足、协同发展能力受限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四个困境,其优化路径强调协同的动机整合、内源驱动和秩序重建。“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优化的关键是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五社联动”要素的赋能,使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目标,实现共同行动,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社区内生活力。
中图分类号: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EB/OL]. (2021-07-1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 [2] 王思斌. 乡镇社工站建设中的“政策共同体”[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6): 7. [3] 任文启, 顾东辉. 基层治理专业化视野下社会工作站建设的进程、困境与实践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6): 50-59. [4] 许宝君, 陈伟东. “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转换逻辑及实现路径[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9): 80-88,159. [5] 任敏, 胡鹏辉, 郑先令. “五社联动”的背景、内涵及优势探析[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 15-17. [6] 王思斌. 积极建设乡镇社工站, 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2): 7. [7] 民政部办公厅. 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EB/OL]. [2024-07-11]. 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7&id=116795. [8] 徐东涛, 汪真诚. 常规扎根与动态回应: 外包式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的多重逻辑与运作机制[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7): 69-80,158. [9] 徐盈艳. 协同整合: 乡镇(街道)社工站的角色与功能探索[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2-25. [10] 程书松, 方曙光. 资产为本视角下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路[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4): 78-86. [11] 徐家良, 成丽姣. “服务激活社会”——五社联动驱动社会建设的运行模式[J]. 治理研究, 2023(2): 33-45,157-158. [12] 吴高辉, 文宇. 卷联式培育: 党建引领乡村共治的创新路径及其发生逻辑——基于“五社联动”的多案例研究[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23(4): 55-68,126. [13] 湖北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EB/OL]. [2024-07-11].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6326/content.html. [14] 徐选国. 从体制创新到生态建构: “五社联动”对“三社联动”的传承与超越[J]. 社会科学战线, 2024(8): 241-250. [15] 王玥, 毛佳欣.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实现路径——以“五社联动”社区创新治理为背景[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75-83. [16] 顾永红, 刘宇. 行政吸纳服务: 双重委托代理困境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策略研究——基于武汉市“五社联动”经验[J]. 社会保障研究, 2022(2): 10-18. [17] 胡鹏辉, 任敏, 严艺文. 重建熟悉关系: “五社联动”中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基于Q县H村项目实践案例的探究[J]. 学习与实践, 2023(5): 112-120. [18] 牛犁耘, 秦永超. 服务治理与支持建构: “五社联动”中社会工作行动的困境与突围[J]. 学习论坛, 2023(4): 94-100. [19] 张晨, 王霏. 社会组织如何助力“五社联动”破解动迁社区治理困境?——来自S市G区B社区的个案[J]. 新视野, 2023(5): 48-55. [20] 刘蕾, 李德艳. 项目化共生: 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优化研究——以江苏苏州创新实践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1-18. [21] 吕方. 以社区能力为中心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五社联动”的实践形态及其知识意义[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05-114. [22] 卢瑾, 郭光玉. 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昆明市C社区“五社联动”分析[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4(4): 87-95. [23] DONAHUE J. 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64-467. [24] ANSELL C.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 18(4): 543-571. [25] WALTER U M, PETR C G. A template for family-centered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J].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2000, 81(5): 494-503. [26] PADIILA Y, DAIGLE L.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J].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998, 22(1): 65-81. [27] EMERSON K, NABATCHI T, BALOGH S, et al.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2, 22(1): 1-29. [28] SABATIER P A , WEIBLE C , FICKER J . Eras of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collaborative watershed approaches[J]. Swimming upstream: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watershed management, 2005, 1(1): 23-52. [29] MARGERUM R D , WHITALL D . The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n a river basin scal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 2004, 47(3): 409-429. [30] THOMSON A M, PERRY J L.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inside the black box[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6(s1): 20-32. [31] 魏娜, 郭彬彬, 张乾瑾. 协同治理视角下基金会开展儿童医疗救助研究——基于Z基金会J项目的案例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3): 38-43. [32] 闫亭豫. 国外协同治理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7): 244-250. [33] 欧黎明, 朱秦. 社会协同治理: 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5): 118-121. [34] 杨志军.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3): 42-49. [35] 杨清华. 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46-50,70. [36] 文军, 陈雪婧. 社区协同治理中的转译实践: 模式、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J]. 社会科学, 2023(1): 141-152. [37] 李振锋, 王翔君. 老旧小区改造中协同治理的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对北京市3个治理案例的考察[J]. 湖北社会科学, 2023(10): 46-60. [38] 何雪松, 崔晋宁. 情境合法性、协同治理与项目成效: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比较研究[J]. 学术研究, 2024(7): 79-86,2,193. [39] 刘黎红, 冯碧莹. 社区儿童福利的协同治理与服务递送——以民国时期的儿童福利站为例[J]. 青年研究, 2022(4): 35-44,95. [40] 任慧颖. 应急志愿服务的多主体—全过程联动研究——基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J]. 理论学刊, 2022(1): 152-160. [41] 阚道远, 杨宁. 区域党建一体化驱动跨域协同治理: 作用机制与实践框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实践的研究, 2024(3): 127-141,160. [42] 徐梦周, 朱永竹, 杨大鹏.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治理研究, 2022(5): 102-112,128. [43] 湖北省民政厅课题组, 孟志强. “五社联动”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中国民政, 2021(17): 37-40. [44] BENTRUP G. Evalu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mode: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watershed planning in the intermountain wes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7: 739-748. [45] 汪阔林. “五社联动”中的共建共治密码[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0): 25. [46] 杨乐, 邓亚情, 李艳荣. 奏响社区治理协奏曲——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的“五社联动”探索[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 17-18. [47] 田培杰. 协同治理概念考辨[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24-140. [48] 徐玉特. 制度分析视角下政府协同治理困境及其优化路径探析[J]. 领导科学, 2023(4): 97-101. |
[1] | 谭磊, 廖莹. 乡镇(街道)社工站专业服务评估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变——基于G市的个案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5): 23-31,43. |
[2] | 张昭国, 卢春艳. 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8-15. |
[3] | 徐其龙, 张俊豪. 边境社工站推动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靖西市乡镇社工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68-80. |
[4] | 童敏, 周晓彤.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区县域偏远乡村内生动力生产机制研究——以泉州市D县N镇和C镇社工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24-34. |
[5] | 徐选国, 陈宝琪, 何楠, 赵一诺, 黄咸悦. 生态性缺失:基层社会治理中“五社联而不动”的生成根源及破解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1): 58-69. |
[6] | 张莉钦, 黄佳鹏. “在地化”供给:乡镇社工站基层民政服务的实践解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5): 64-73. |
[7] | 邱国良, 李静, 王松阳. 基层治理“五社联动”机制:实践运作、治理限度与优化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70-78. |
[8] | 王杰, 张少卿. 构建乡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以福建省L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14-22. |
[9] | 程玲, 赖燕琼.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探讨——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66-74,84. |
[10] | 李富强, 张曙.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街道)社工站服务模式探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46-55. |
[11] | 程书松, 方曙光. 资产为本视角下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路[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78-86. |
[12] | 徐选国, 王曼曼, 韩旭冬.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政策创新与扩散机制——基于ATLAS.ti 9软件对23个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23-40. |
[13] | 姚进忠, 林晓风. 服务与治理:乡镇社会工作站督导逻辑设计与实践框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41-49. |
[14] | 任文启, 顾东辉. 基层治理专业化视野下社会工作站建设的进程、困境与实践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50-59. |
[15] | 陈静, 刘军萍. “五社联动”: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学前教育支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50-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