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6-7640
CN 44-1708/C
双月刊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 今日访问
  • 在线人数
热点文章 Mor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期目录 More>>
  2025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社会工作
老年癌症患者成年子女照护经历:基于中美两国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整合
何龙韬, 彭华民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1-14,22.  
摘要     [HTML] ( ) PDF (1513KB)
质性Meta整合方法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家庭照护者的共性与异质性经历,从而为中国构建支持家庭照护者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框架提供比较层面的实证支持。文章运用质性Meta整合方法,最终纳入关于中美两国老年癌症患者成年子女家庭照护者照护经历的文献32篇(关于中国照护者的文献19篇、关于美国照护者的文献13篇),整合了负性体验、适应与积极体验、既有支持、照护需求四个共性的一级主题,以及若干二级和三级主题。研究发现,影响中美两国老年癌症患者成年子女照护经历异质性的元素主要体现在二级和三级主题层面,与之相关的四个主要结构因素为与癌症和照护相关的文化、专业医疗服务系统、就业保障与医疗保险体系、信仰体系。建议社会工作者从个体支持、本土文化语境、医疗体系整合及政策倡导四个维度入手,为中国照护者提供全面支持。
儿童独立活动性视域下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的实践研究——基于W社区儿童服务项目的剖析
陈爱如, 段润知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15-22.  
摘要     [HTML] ( ) PDF (776KB)
伴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儿童友好社区营造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存在研究深度不够、实务过程单一、服务效果欠佳等问题。文章基于“步行巴士计划”案例,在强调社区在空间规划、公共服务供给、儿童权益保障等方面统筹优势的基础上,从儿童独立活动性视角出发,为儿童友好社区营造构建了一个整体性的行动框架。
乡镇(街道)社工站专业服务评估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变——基于G市的个案研究
谭磊, 廖莹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23-31,43.  
摘要     [HTML] ( ) PDF (1103KB)
在国家社会服务购买与评估政策指引下,乡镇(街道)社工站专业服务评估受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理论取向交融影响。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粤港澳大湾区G市,其乡镇(街道)社工站专业服务评估自2010年以来历时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初始、分散、统一、优化与转型五个阶段,各阶段在评估目标、主体、内容和体系框架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专业服务评估的逻辑演变体现在语境、价值、工具三个层面。一是语境层面,体现为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从探索培育转为精细管理;二是价值层面,体现为评估体系导向从专业至上转为专业与行政双重驱动;三是工具层面,体现为评估数据采集手段从以定性方法为主转为由混合式评估主导。基于行政导向与技术理性的评估逻辑演变,乡镇(街道)社工站运行体系需对督导职能弱化及回归、服务短期任务式及破解、服务对象参与不足及应对、评估精细化的适度把控等问题进行反思。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银发群体志愿服务参与——基于CSS2023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庆显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32-43.  
摘要     [HTML] ( ) PDF (1006KB)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23)”,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OLS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频率对银发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银发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程度较低,且志愿服务种类单一;互联网使用频率对银发群体志愿服务参与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该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程度越高;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正向影响该群体志愿服务参与,但在互联网作用机制中不能够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倡导积极老龄化,提升银发群体的数字素养,优化互联网对于银发群体社会资本的转化机制,对增强该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性重构:后项目制下社区组织服务巩固的应对策略与实践机制——以C市S社区居委会的实践为例
吴睿, 唐伟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44-51,73.  
摘要     [HTML] ( ) PDF (987KB)
项目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对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研究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过程、困难和效果,但忽视了项目结束后社区组织如何巩固服务成果。C市S社区居委会的实践表明,面对社工项目结束后产生的挑战,社区从“适应性重构”的角度出发,采取“生存性应对策略”、“发展性应对策略”和“支持性应对策略”,建立了一系列实践机制,如培养接班人、分工协作、动员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等,确保了服务的持续性。为了实现社区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除了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还应注重培育社区的自给自足能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推动社区自组织的长期建设。
CIPP模型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中的应用与思考——以H机构农村学前儿童托管项目为例
陈朝连, 和虎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52-64,110.  
摘要     [HTML] ( ) PDF (1303KB)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兴专业力量,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科学地检验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成为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议题。CIPP模型作为一种注重“改进”的实务评价模式,因其系统性、全面性、改良导向而与社会工作项目评估具备适切性。文章将CIPP模型用于H机构农村学前儿童托管项目评估,结合德尔菲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现有的评估体系进行补充和优化。通过对项目进行背景、输入、过程、成效四方面的评估,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增加经费预算、深化调研需求、重视服务质量、改善项目服务方案、提升督导效能等改善建议。为优化与完善社会工作评估体系,要健全反馈性评估机制,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推动审核式评估转向增能评估,确保实现社会工作评估的绩效考察和专业成长双重目标,真正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社会管理
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阻碍问题研究
何继新, 高文静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65-73.  
摘要     [HTML] ( ) PDF (817KB)
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进程中,低龄老年人是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其参与过程面临主体融入机会挤压化、基层参与行为分疏化、共同体供需匹配参差化等阻碍。文章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关系—动机”的阻碍生成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发现社区在外部约束和利益考量的叠加作用下采取策略性妥协行动,致使供给侧的合作支持羸弱;低龄老年人在斥力感知和价值维持的叠加作用下采取漠然性适从行动,致使需求侧的参与动力消弭;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约束的催化作用,共同造成了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阻碍。因此,亟须从强化供给侧回应力和需求侧表达力着手,达成资源流与信息流的高效畅通,促进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白玥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74-84,96.  
摘要     [HTML] ( ) PDF (1057KB)
“五社联动”机制被逐步嵌入社工站建设和发展之中,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剖析“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文章采用案例法,以协同治理理论为视角,基于浙江省社工站建设经验来探讨“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的实践过程。研究发现,“五社联动”要素资源发展呈现出有序性,“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形成治理理念”、“构建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成效”,体现了平台化、在地化和专业化的协同治理发展特征,表现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服务目标与过程矛盾、要素资源开发与主体联动不足、协同发展能力受限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四个困境,其优化路径强调协同的动机整合、内源驱动和秩序重建。“五社联动”机制协同治理优化的关键是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五社联动”要素的赋能,使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目标,实现共同行动,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社区内生活力。
社会政策
基于TM-PMC指数模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内容分析及量化评价
谢尊贤, 康倩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85-96.  
摘要     [HTML] ( ) PDF (1262KB)
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本,在文本挖掘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内容特点构建PMC指数模型,对具有代表性的12项政策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选取的12项政策中,有2项政策为优秀,8项政策为良好,2项政策为可接受,无不良政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总体质量良好,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采取TM-PMC指数模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持续发展与改进提供对策建议。
政策主体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张弛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5): 97-110.  
摘要     [HTML] ( ) PDF (1040KB)
政策效果测量以反映政策整体目标实现程度为中心,因此文章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效果评估为起点,在政策目标达成评估理论模型指导下,建立结合事实与价值的政策效果测量指标体系,评估政策效果并探寻其影响因素。采用多维度评估方法,包括效益性、效率性、充分性、经济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当性、稳定性8个主维度。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收集甘肃、陕西两地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评估政策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效果整体较好,尤其在充分性和效益性方面,但在回应性和公平性方面表现较差,存在城乡、区域差异。采用霍恩—米特模型进一步分析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发现政策标准与目的、资源、执行与干预、环境四大因素对政策效果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政策执行与干预是政策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而政策标准与目的起到“指挥棒”作用。建议未来制定政策时考虑公平性和回应性,增强政策的城乡、地域公平性,提升对老年人需求的回应性与互动水平。
编辑部公告
友情链接
  1. »  广东工业大学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