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4, Vol. 24 ›› Issue (5): 12-21.
• SHEHUI GONGZUO • Previous Articles
ZHANG Pengfei1,2, WU Jiajun3, WANG Juan4,5
CLC Number:
[1] 郭伟和. 转型社会工作再探讨——超越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策略之争的新思路[J]. 社会工作, 2022(3): 19-27, 102-103 [2]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6): 104-127, 207 [3] 杨宝, 肖鹿俊. 技术治理与制度匹配: 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双向趋同”现象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21(10): 108-118 [4] LEUNG T T F, YIP N M, HUANG R, et al.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oliticis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2, 42(6): 1-21 [5]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 55-60 [6] 王思斌.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1(4): 1-10 [7]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8] 杨威威. 迈向知识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学科自主性”的生成逻辑[J]. 社会建设, 2021(4): 49-62 [9] 徐盈艳, 黎熙元. 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8(2): 115-139, 244-245 [10] 赵环, 尹阿雳. 增量嵌入: 专业社会工作之于社区服务的一种解读——以深圳市Y社区服务中心为例[M]//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15-136. [11] 陈伟杰. 层级嵌入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A市妇联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试点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5): 5-16 [12] 葛道顺. 社会工作转向: 结构需求与国家策略[J]. 社会发展研究, 2015(4): 1-23, 238 [13] 朱健刚, 陈安娜. 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3(1): 43-64, 242 [14] 郑广怀, 张政. 社会工作机构何以向劳务公司转变——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J]. 广东社会科学, 2021(4): 194-210 [15] 郭伟和. 嵌入和自主——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民政, 2016(23): 21-22 [16] 李迎生.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初探[J]. 人文杂志, 2019(9): 35-42 [17] 赵万里, 赵超. 自主性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想象[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8 [18] 刘振, 徐选国. 从专业性、社会性迈向学科自主性——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转向[J]. 学习与实践, 2020(1): 100-107 [19] 陈成文, 何蛟龙, 周静雅.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研究视角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J]. 社会工作, 2015(5): 3-10, 125 [20] 文军, 何威. 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 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 社会科学, 2014(7): 65-78 [21] 何雪松. 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 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 社会科学, 2009(7): 76-78, 189 [22] 古学斌. 为何做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4): 92-97 [23] 郭伟和.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研究理路——整合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证知识和实践智慧的本土创新[J]. 社会工作, 2019(4): 13-19, 109 [24] 林聚任, 葛忠明. 社会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7 [25] 刘少杰.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6] 郭伟和. 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J]. 社会学研究, 2014(5): 217-240, 244 [27] 何国良. 久违的实践研究: 创造社会工作学的路向[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7(2): 1-43, 228 [28] HOWE D. Mor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social work[J]. British journal of soical work, 1994, 24(5): 513-532 [29] 何芸, 卫小将.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研究——基于三种另类研究方法的叙述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28-35 [30] 熊跃根.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干预: 理论和实务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5): 25-35 [31] 高艺多, 文军. 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7): 62-64 [32] 刘少杰. 现代社会学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J]. 社会学研究, 2002(2): 64-71 [33] 杨述超.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主张及其内在逻辑[J]. 天府新论, 2020(5): 153-160 [34] 孙明哲. 生活世界: 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 学习与实践, 2014(6): 92-98 [35]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 [36] 让-费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告[M]. 车槿山,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12 - 128. [37] 许莉娅. 个案工作[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85 - 286. [38] 侯利文. 社会工作知识论基础的再认识——兼论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向[J]. 学习与实践, 2019(5): 68-77 [39] 季俊含. 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基于跨学科概念演进的考察[J]. 社会工作, 2022(4): 70-79, 106-108 [40]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 任钟印, 吴志宏,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4. [41] 郭伟和. 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对西方社会工作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的评析[J]. 社会学研究, 2022(3): 206-225, 230 [42] 唐纳德·A.舍恩. 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 夏林清,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2 - 50. [43] 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董树宝,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230 - 231. [44] 米歇尔·福柯. 安全、领土和人口: 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 1977—1978[M]. 钱翰, 陈晓径,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40-342. [45] 何国良. 实践研究的两种可能: 治愈与关顾的选择[M]//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1-60. [46] THYER B.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the approach of logical positivi-sm[J]. Social work and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93, 4(1): 5-26 [47] MORRIS. Reinterpreting abraham flexner’s speech,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its m-eaning and influence on the field’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Social service review, 2008, 82(1): 29-60 [48] THYER B. What is the role of theory i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1, 37(1): 9-25 [49] FISCHER J. Effective casework practice: an eclectic approach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393. [50] CORCORAN J.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evidence-based family intervention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51] ROBERTS K, YEAGER 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manual: res-earch and outcome measures in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162(4): 831-832 [52] GAMBRILL 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 alternative to authority-based practice[J]. Family in society, 1999, 80(4): 341-350 [53] 侯利文, 徐永祥. 被忽略的实践智慧: 迈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新方法论[J]. 社会科学, 2018(6): 82-93 [54] 施旦旦, 侯利文. 成己—知人—成务: 整全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智慧[M]//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31-49, 258-259. [55] 卫小将. 排异与契合: 社会工作的本土局限性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14(8): 87-94 [56] 安秋玲. 社会工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与存在内容[J]. 河北学刊, 2021(4): 36-42 [57] 安秋玲. 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 基于实践场域的进路与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111-117, 167 [58] 安秋玲. 我国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知识样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135-142, 180 [59] 侯利文. 教育先行抑或实践引领: 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1): 1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