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5, Vol. 25 ›› Issue (1): 70-80,93.
• SHEHUI GUANLI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ANG Jiewen, ZHANG Guohong
CLC Number:
[1] 许加明, 华学成. 流动的老年: “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39-48,162. [2] 广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广州市发布2023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 [EB/OL]. [2024-10-09]. https://www.gz.gov.cn/zwgk/zdly/mzxx/yljgjbxx/content/post_9900768.html. [3] 胡小武, 韩雪. 流动的悖论: 从城市“老漂族”到返乡空巢老人研究[J]. 河北学刊, 2024(2): 178-185. [4] 穆光宗. “老漂族”的群体现状与社会适应[J]. 人民论坛, 2021(12): 64-66. [5] 杨菊华. 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J]. 社会学研究, 2021(3): 180-203,229-230. [6] 黄丽芬. 进城还是返乡?——社会空间与“老漂族”的自我实现[J]. 北京社会科学, 2019(11): 4-14. [7] 杨菊华, 卢瑞鹏. “漂老”与“老漂”: 国内老年流动人口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84-94. [8] 刘厚莲. 靠谁养老、去哪养老: 乡城流动人口养老意愿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9(3): 57-66. [9] 孙昕, 钟仁耀. 抑制还是促进: “老漂族”的隔代照料对身份认同的影响[J]. 社会保障研究, 2021(3): 50-58. [10] 钟仁耀, 孙昕.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70-78. [11] 廖佩璇.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老漂族”精神养老问题研究[J]. 市场周刊, 2022(1): 7-8,46. [12] 张国英, 赖依阳, 刘业青.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老漂族”精神赡养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三个典型社区为例[J]. 南方人口, 2021(1): 57-67. [13] 刘庆. “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 西北人口, 2012(4): 23-26, 31. [14] 彭大松. 家庭化流动背景下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6): 105-114. [15] JAMES W.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 Cambrigd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96. [16] COOPERSMITH 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67. [17] CROCKER J, KATHERINE M K.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14(4): 200-203. [18] 黄希庭, 杨雄.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科学, 1998(4): 289-292,382. [19] 杨芳, 杜遥, 郑思莹, 等. 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基于G市老年人的调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6): 34-39. [20] SHAVELSON R J, HABNER J J, STANTON G C.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21] 骆艳萍. 成年人自我价值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4-45. [22] 宋伊. 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及其与身体自我关系的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18. [23] 杨烨. 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8: 87. [24] 查尔斯·H.扎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6版. 师海玲, 孙岳,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5] GLASER B G, STRAUSS A L.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London: Routledge, 2017. [26]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 [27]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2007(4): 90-94. [28] 戴诗. 运用增能理论视角探析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4(2): 21-24. [29]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 社会工作实务: 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147. [30] 纪梦琦, 范文杰. 体育促进“老漂族”社会融入作用机制与路径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1): 17-21. [31] 任玉嘉, 唐蓉, 肖腊梅. 锻炼认同对社区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5): 1130-1133. [32] 王竹换, 庞鑫.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09(2): 225-226. [33]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 209. [34] GOULDNER A W.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0(2): 161-1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