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会工作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这一现状带来了一系列困境:内部困境主要包括嵌入性发展模式、本土化不足以及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外部困境包括政府与公众两方面的困境,他们缺乏对社会工作的全面认知和充分认可。因此,构建出一套至少包含面向政府和面向公众两方面内容的话语体系极为重要。这一话语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既可以逐步解决自身发展的内部困境,亦可以让政府及公众分别了解社会工作是什么,可以为其提供何种服务及服务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解决社会工作的内、外部困境,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10-18].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EB/OL].[2017-04-26].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jhgh/201204/20120400302325.shtml. [3] 李迎生.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学习与实践, 2008(7):201-127. [4] 王瑞华. 区域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话语体系及其建构[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3):97-101. [5] 赵琼.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阶段性再探索[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6):5-12. [6] 王思斌. 什么是社会工作[N]. 中国社会报, 2007-1-15(3). [7] 夏学銮.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140-147. [8] 张乐天. 社会工作概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5. [9] 陈蓓丽. 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27-31. [10] 任文启, 李灏哲. 中国社会工作的强政治性与推进策略探析[J]. 社会工作, 2015(2):26-34. [11] 刘威.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J]. 中州学刊, 2011(3):120-124. [12] E GREENWOOD.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J]. Social work, 1957, 2(3):45-55. [13]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冯钢, 刘阳, 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58. [14]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133-135. [15] 殷妙仲. 专业、科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J]. 社会科学, 2011(1):63-71. [16]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56-61. [17] 卫小将. 土生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之构想[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108-110. [18] 张敏杰.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4):73-77. [19] 文军.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 社会科学, 2009(7):60-70. [20] 王思斌. 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河北学刊, 2013(11):108-113. [21] 李迎生.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 社会科学, 2008(5):77-80. [22] 尹保华.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解读[J].社会工作(理论), 2008(4):18-20. [23] 徐永祥.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J]. 河北学刊, 2007(3)67-69. [24] 郭伟和. 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J]. 思想战线, 2011(4):42-44. [25]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 2011(2):42-44. [26] 陈红莉.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思考——国际(地区)比较的视角. 社会工作, 2010(6):10-15. [27]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5-19(2). [28] 王思斌.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4):58-64. |
[1] |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
[2] |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
[3] |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
[4] |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
[5] |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
[6] |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
[7] |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
[8] |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
[9] |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
[10] |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
[11] |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
[12] |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
[13] |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
[14] | 何雪松, 王天齐. 2021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15. |
[15] |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