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8, Vol. 18 ›› Issue (2): 66-71.
陈静, 栾文敬
CHEN Jing, LUAN Wenjing
摘要: 中国的传统慈善行为具有由家庭互助推衍至社会互助的特征,家国同构是慈善生态的社会基础,家庭伦理是国人慈善精神萌发的源泉。现代公益慈善生态的形成以社会互助意识为基础,是法律与情理共治下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体系,它实现了慈善资源整合机制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还原与维系慈善事业自愿互助的本质属性。应立体地审视我国慈善史中的家族式慈善、宗教慈善、政府驱动型慈善和新善法时代公益慈善的运行模式、发展逻辑和文化共性,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精神,营造“家”与“国”和谐互益的慈善生态。
中图分类号:
[1] 罗伯特·L·佩顿, 迈克尔·P·穆迪. 慈善的意义与使命[M]. 郭烁, 译.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3:84. [2] 马修·比索普, 迈克尔·格林. 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 丁开杰, 苟天来, 朱晓红, 等, 译.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7. [3] WOLFE A. Whose keeper? Social science and moral obliga-tion[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212-233. [4] 朱健刚. 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4-15. [5]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60-66. [6] 杨团. 关于中山慈善万人行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学分析[N]. 中山日报, 2007-05-08(4). [7] 周秋光, 等. 中国慈善发展的战略思考:历史与现实[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 2013(1):5-20. [8] 余日昌.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慈善卷[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5.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35-36. [10]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42. [11] 王顺民. 宗教福利[M]. 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 1999. [12] 郑功成.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3] 王名, 刘国翰, 何建宇. 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19. [14] 岳经纶, 温卓毅. 团结与承认. 中国式慈善困局的社会政策分析[J]. 学术研究, 2013(1):45. [15] 武川正吾.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M]. 李莲花, 李永晶, 朱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59-60. [16] GRADSTEIN M. Time dynamics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3):581-597. [17] CORNES R C. SCHWEINBERGER, A G. Free riding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re public goods[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29(1):70-91. [18] 毕天云. 慈善文化的民族性及其意义, 载杨团, 葛道顺主编. 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C].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2008. [19] 甘阳. 通三统[M]. 北京:三联书店, 2007:6. [20] 周秋光, 曾桂林. 中国慈善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9-30. [21] 金耀基. 传统到现代[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4-25. [22] 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5-86. [23] 李泳, 廖超瑾. 市民慈善捐赠态度探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5):17. [24] 周秋光.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58-159. [25] 翟学伟.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42-245. [26] 詹姆斯·米奇利.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 苗正民,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7] 夫马进.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I)[M]. 伍跃, 杨文信, 张学锋,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50. [28] 莱斯特·M·萨拉蒙.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 田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02-103. [29] 康保锐. 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M]. 隋学礼,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0-11. [30] 沈国琴. 妇女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制度环境分析——以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为例[M]//金锦萍, 刘培峰. 转型社会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90-91. |
[1] | 柳拯, 刘东升.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2): 5-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