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0, Vol. 20 ›› Issue (1): 60-65.
吴填1,2, 王笃强2
WU Tian1,2, WANG Duu-Chiang2
摘要: 运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法,选择40名残障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改善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后生涯适应力水平呈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状况是可行和有效的。构建团体动力的核心在于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能量在团体内外的生长与延续,团体方案的设计应围绕目标的达成实现多元化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
[1] 齐金玲, 李辉. 残疾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效果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3):317-318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89-108. [3] 祝楠, 王宁霞, 魏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四川震后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5):73-78 [4] 王新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0):92-96 [5] SAVICKAS, M L. 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J]. Life-space theory, 2007, 45(2):247-259 [6] SAVICKAS M L, PORFELI E J.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 reliability,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 80(3):661-673. [7] 赵小云,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9):1503-1509 [8] 曾文志.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常识概念与主观幸福感之研究[J]. 教育心理学报, 2007(4):417-441 [9] 赵小云,谭顶良,郭成.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6):463-469 |
[1] | 吴填. 团体工作对残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提升的实务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6): 49-53. |
[2] | 魏三珊. “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一项贫困大学生实务的治疗性元素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6): 27-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