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0, Vol. 20 ›› Issue (3): 84-91,100.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村庄精英、农民自组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路径创新——基于甲村村民自办春晚的实证分析

王天霞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
  • 收稿日期:2019-06-17 出版日期:2020-05-15 发布日期:2020-05-20
  • 作者简介:王天霞(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实务。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16ZDA078)。

Village Elites, Farmers’ Self-Organization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Path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ring Festival Evening of Villagers in A Village

WANG Tianxia   

  1.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 Received:2019-06-17 Online:2020-05-15 Published:2020-05-20

摘要: 在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面临“农民公共意识羸弱”及“公共性缺失”双重挑战。个案研究发现,村庄精英从村民的乡土情结出发,借助制陶传统文化,挖掘乡村内部资源,发挥新媒介的整合功能,利用村庄春晚打造文化盛宴,逐渐培育农村文化自组织,这些实践为推动乡村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空间。新时代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关键;以发挥政府职能,构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有机连接的“三社联动”格局为抓手;以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社区公共参与及公共精神培育为落脚点。

关键词: 村庄精英, 农民自组织化, 社会工作, 乡村社会治理

Abstract: As social structure is changing,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faces the dual challenges of “weak public consciousness among farmers” and “a lack of public attributes”. This paper, through case study, finds that the village elites take advantage of villagers’ vernacular complex and ceramics culture to tap internal resources in the village and the new media’s integrative function, hold the cultural feasts through village gala and gradually cultivate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Such practices provides more possible room for 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includ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with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to build triple linkage, an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ti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workers; to optimize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commun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spirit cultivation.

Key words: village elite, farmers’ self-organization, social work,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李增元. 开放、流动社会中的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4(2): 121-127
[2] 张英魁, 徐彩勤.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治理对策——基于山东省莒县柏庄古村的考察[J]. 长白学刊, 2015(5): 117-126
[3] 贺雪峰. 什么农村, 什么问题[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214-217.
[4] 李国庆. 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J]. 社会学研究, 2005(6): 194-246
[5] 何雪松. 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 “变”与“不变”[J]. 社会科学, 2010(4): 64-67, 189
[6] 汪杰贵. 论我国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6): 51-56
[7]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5.
[8]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20.
[9] 徐选国. 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 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8): 184-193
[10] 黄成亮. 社区公共性何以可能?——中国的论辩与拓展[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3): 104-110
[11] 张诚, 刘祖云. 失落与再造: 后乡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J]. 学习与实践, 2018(4): 108-115
[12] 田毅鹏, 韩丹.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2): 11-17
[13] 徐理响. 村庄治理能人的产生: 历史嬗变与时代选择[J]. 学习与实践, 2017(8): 56-63
[14] 张英魁, 曲翠洁. 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内在机制分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3): 111-116
[15] 曹宗平.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重动因与特殊作用[J]. 广东社会科学, 2019(3): 23-30, 254
[16] 黄月琴. 新媒介技术视野下的传播与赋权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140-145, 164
[17] 田雄, 曹锦清. “事件团结”与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基于一起乡村事件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 37-46
[18] 牛耀红. 在场与互训: 微信群与乡村秩序维系——基于一个西部农村的考察[J]. 新闻界, 2017(8): 2-9
[19] 胡泽勇.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组织的再生和发展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8): 38-41
[20] 李万钧. 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社会主义, 2017(5): 99-105
[21] 卢宪英. 紧密利益共同体自治: 基层社区治理的另一种思路——来自H省移民新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效果的启示[J]. 中国农村观察, 2018(6): 62-72
[22] 许远旺, 卢璐. 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 中州学刊, 2011(1): 120-124
[23] 徐选国, 徐永祥.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 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 社会科学, 2016(7): 87-96
[24] 李晓婷, 窦瑞娜. 以社区教育优化社区治理[J]. 人民论坛, 2019(18): 78-79
[25] 彭惠青, 仝斌. 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专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 46-50
[26] 王东, 王木森. 多元协同与多维吸纳: 社区治理动力生成及其机制构建[J]. 青海社会科学, 2019(3): 126-131, 141
[27] 王欣, 杨君. 再组织化、公共性与社区治理[J]. 长白学刊, 2017(1): 126-132
[28] 王永华, 罗家为.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 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2): 43-49
[29] 李文祥, 高锡林. 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社会管理转型[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1): 95-174
[30] 王进文. 社工下乡: 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4): 80-88
[31] 何雪松, 袁园. 全球城市的流动性与社会治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37-42, 170
[32] 于水, 姜凯帆. 内生整合与外部嵌入: 农村社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 87-93, 151
[1]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2]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3]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4]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5]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6]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7]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8]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9]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10]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11]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12]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13]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14] 何雪松, 王天齐. 2021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15.
[15]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