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0, Vol. 20 ›› Issue (6): 60-69.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多民族社区人际信任构建——蒙汉杂居C社区向互嵌型发展研究

李敏, 梁瑜欣   

  1.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101
  • 收稿日期:2020-03-20 出版日期:2020-11-15 发布日期:2020-11-19
  • 作者简介:李敏(1971-),女,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超大城市生人社会的熟人社区建设研究”(16BSH119)。

Research on Multi-ethnic Community Interpersonal Trust Building: Inter-embedded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and Han Cohabited C Community

LI Min, LIANG Yuxin   

  1. School of Social Work,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 Received:2020-03-20 Online:2020-11-15 Published:2020-11-19

摘要: 信任是民族杂居社区向互嵌型社区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杂居C社区的问卷调查,发现C社区的人际信任期望较高、同民族间信任度高、对社区工作人员信任度高、信任浅层化、以工具性信任为主和信任多源于文化。民族、年龄、居住时间、个体经验、社区参与、邻里交往、社区公约是影响C社区人际信任构建的主要因素。其中,社区组织参与和邻里交往与社区人际信任显著相关。基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提出营造社区公共空间、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助推民族文化交往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以此构建人际信任,推动杂居社区向互嵌型社区发展。

关键词: 多民族社区, 人际信任, 地区发展模式

Abstract: Trust is a key factor for ethnic communities to develop into inter-embedded communiti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udy found that Mongolian and Han cohabited C community has a higher trust and expectation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higher trust among the same ethnic groups, higher trust in community workers andinstrumental trust in the majority;Trust building mainly arises fromculture. Ethnicity, age, residence time, individual experience, community involvement, neighbor interaction and institution culture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unity interpersonal trust building.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mmunity interpersonal trust. Based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strategies such as constructing community public space, cultivating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build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romote mixed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into inter-embedded ones.

Key words: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terpersonal trust,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西美尔.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成的研究[M]. 林荣远,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2]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 26.
[3] 马克思·韦伯. 儒教与道教[M]. 王荣芬,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46.
[4]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统计数据[EB/OL]. (2015-06-15). http://www.nmg.gov.cn/quq/mzrk/201506/t20150615_398102.html.
[5] 郝亚明.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 22-28
[6] 王世靓, 伍嘉冀. 信任视角下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藏区的调查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8(5): 96-101
[7] 范可. 信任、认同与“他者”: 族群和民族省思[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44-52
[8] 西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78-179, 111.
[9] 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 邓方,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5-86.
[10] NIKLAS LUHMANN. Trust and power[M]. Avon: Printed in Great by Pitman Press, 1979.
[11] 翟学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 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 社会学研究, 1993(4): 74-83
[12] HWANG KWANG-KUO.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2(4): 944-974
[13] 杨宜音. “自己人”: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1999(2): 40-54
[14] 汪汇, 陈钊, 陆铭. 户籍、社会分割与信任——来自上海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 2009(10): 81
[15] 方亚琴. 网络、认同与规范: 社区信任的形成机制——以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为例[J]. 学术论坛, 2015(3): 89-94
[16] 余新蕾, 朱海伦. 嘉兴市城市社区信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 255-256
[17] 邢晓明. 城市社区居民信任关系探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1): 143-145
[18] 易婧. 个体行为视角下社区信任对社区养老服务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186-193
[19] 陈纪. 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以天津市A社区为例[J]. 民族理论与实践, 2011(12): 34-39
[20] 单菲菲. 试析社会资本与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75-79
[21] 赵志浩. 走出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集体行动的困境——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J]. 红河学院学报, 2012(5): 34-37
[22] HOSMET L. T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 381-387
[23] 周治伟. 西美尔信任理论述评[J].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4): 15-16
[24] 彭泗清. 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 社会学研究, 1999(2): 55-68
[25] PUTMAN ROBERT D, E PLURBUS UNIM.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2006 Johan Skytte prize lecture[J].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07(2): 137-174
[26] 王绍光, 刘欣. 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002(3): 23-39
[27] 朱伟. 社会信任构建视角下社区工作人员角色与行为的转变[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 41-43
[28]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M]. 王列, 赖海榕,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9]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3): 601-620
[30] 邹宇春. 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7.
[31] FUKUYAMA FRANCIS.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34-36.
[32] 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
[33] PATTERSON ORLANO. Liberty against the democratic state: On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ources of American distrust [M] // MARK E. Warren, democracy and trust. Washington D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1-82.
[34] 杨涛.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4): 1-7
[35] DAG WOLLEBAEK. Three form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Evidence from Swedish municipalities[J].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12, 35(4): 319-346
[36] 胡荣, 李静雅. 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J]. 社会, 2006(6): 45-61
[37] 邱国良. 多元与权威: 农村社区转型与居民信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6): 45-49
[38] 唐贤秋. 信任: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J]. 广西民族研究, 2006(2): 6-12
[39] 严庆. “互嵌”的机理与路径[N]. 中国民族报, 2015-11-06(07).
[40]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4-78.
[41] 王世靓, 纪晓岚.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民族互嵌及其政策意蕴[J]. 理论导刊, 2017(6): 23-25
[1]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2]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3]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4]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5]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6] 文豪, 呼斯勒.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内化问题的调节变量及其启示—— 一种“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8-61.
[7]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8] 潘莉, 孙洁, 王晔安. 合作生产视角下乡镇社会工作站促建社区韧性的机制研究——以望城“禾计划”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75-85.
[9]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10] 周晓焱, 张建华. 应对东北地区乡村人口生育问题的政策规制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93-100.
[11]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12]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13]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14]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15]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