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2, Vol. 22 ›› Issue (3): 80-91.
杨红1, 陈涛2
YANG Hong1, CHEN Tao2
摘要: 在国家鼓励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北京市的Z村在治理中推进服务型治理的理念,引入社工机构、培育村庄自组织、接纳外部社会力量参与村庄治理,逐渐形成以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主导,社会工作机构相互协作,鼓励和扶持村庄自组织参与,引入外部社会资源形成助力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多元主体本着共同的治理目标,互相之间民主协商,紧密配合,通力合作,逐渐发展出较为稳定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形成了共同议事的机制,这种模式呈现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局面。
中图分类号:
[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 (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3).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3]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 (2020-02-0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 [4] 唐绍洪,宋哲超. “乡村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研究进路——以1998—2016年CSSCI篇名含“乡村治理”文献为对象[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79-87 [5] 王金洪,郭正林.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4): 9-17 [6] 徐勇. 县政、乡派、村治: 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 江苏社会科学, 2002(2): 27-30 [7] 贺雪峰. 乡村治理研究与村庄治理研究[J]. 地方财政研究, 2007(3): 46-46 [8] 蔺雪春. 新型农民组织发展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山东个案评估[J]. 中国农村观察, 2012(1): 89-96 [9] 吴妤,梅伟伟. 协同学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关系的探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3): 20-25 [10] 贺雪峰. 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J]. 开放时代, 2011(2): 86-101 [11] 刘金海.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 中国农村观察, 2016(6): 67-74, 97 [12] 马超, 李晓广.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发展逻辑与实现路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7): 674-678 [13] 殷民娥. 多元与协同: 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J]. 江淮论坛, 2016(6): 46-50 [14] 梅长青, 李达. 多元主体共治: 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主要轨迹[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1): 172-176 [15] 覃晚萍, 王世奇. 新时代多元主体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路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97-101 [16] 王云飞, 高源. 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的建构及其策略[J]. 长白学刊, 2015(1): 119-124 [17] 贺雪峰. 论村治模式[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2): 3-8 [18] 肖勇, 龚晓, 伍晓雪. “多元”对“一元”的否定: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及其构建[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93-98 [19] 刘义强, 王诗文. 村庄治理的多元整合模式及其机理研究——以湖北平村为个案[J]. 地方治理研究, 2017(1): 73-80 [20] 赵泉民, 井世洁. 利益链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建——基于N村“村企社”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个案[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6): 64-74 [21] 井世洁, 赵泉民. 新型乡村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基于苏南Y村“村社协作型”的个案[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4): 80-86, 94 [22] 张军. 空间重组中的回迁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基于K社区的实地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7): 136-145 [23] 丁奇, 和培. 乡村规划治理中的“思行共参”模式初探——以青海土关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6): 63-69 [24] 北京市民政局. 互动访谈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EB/OL]. (2019-01-10). http://mzj.beijing.gov.cn/art/2019/1/10/art_5594_736.html. [25] 罗大蒙. 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村委主导: 民主合作体制的建构——我国村庄治理模式的选择[J]. 晋阳学刊, 2013(4): 107-114 [26] 冯义强, 陈燕芽. 创新自治: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横向拓展”——基于鄂西南B村的个案研究[J]. 求实, 2019(4): 98-108, 112 [27] 王名, 蔡志鸿, 王春婷. 社会共治: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12): 16-19 [28] 于江, 魏崇辉.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 求实, 2015(4): 63-69 [29] 何亚群, 曾维和, 郑昌兴.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下的我国城市社区研究[J]. 阅江学刊, 2013(6): 94-97 [30] 苏云, 魏海奇.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宗教社区治理路径探究——以兰州市华林坪穆斯林社区为例[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4): 73-78, 2 [31] 北京市民政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EB/OL]. (2019-01-10). http://mzj.beijing.gov.cn/art/2019/1/10/art_3936_344008.html. [32] 陈涛, 胡沙, 杨欣然.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基于Y农村社工事务所在Z村的经验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0(1): 108-114 |
[1] |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
[2] |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
[3] | 方英, 胡泳琳. 开放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5-14. |
[4] | 杨慧, 厉丽. 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企业化发展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14-24. |
[5] | 房亚明, 周文艺, 黄建栩. 社会工作机构嵌入农村社区营造的机制建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80-88,98. |
[6] | 李凌鸥. 科层治理与组织合法性: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78-88. |
[7] | 徐道稳, 唐达婷. 责信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研究——以S市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28-36. |
[8] | 方英. 有边界合作:项目制下社会工作机构与街道办、居委会的新型关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58-68. |
[9] | 黄剑锋, 晏子. 协同治理视角下托底性社会救助机制研究——兼论结构性协同与程序性协同的耦合机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81-91. |
[10] | 杨超, 杨晋娟. 嵌入中的信任建构:基层村居治理中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32-39,70. |
[11] | 李香, 衷华, 刘贻新, 张光宇. 校企协同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以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6): 91-96. |
[12] | 彭小兵, 钟雯.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工作协同治理——机理与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49-56. |
[13] | 梁莹, 刘贻新, 张光宇.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事管理政策挖掘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83-87. |
[14] | 陈卓武.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重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84-88. |
[15] | 朱晓红. 协同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以广东D市H家庭服务中心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55-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