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2, Vol. 22 ›› Issue (3): 80-91.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

杨红1, 陈涛2   

  1. 1. 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北京,10002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2488
  • 收稿日期:2021-10-16 出版日期:2022-05-15 发布日期:2022-06-06
  • 通讯作者: 陈涛 (1966— ),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福利。Email: chentao501@sohu.com. E-mail:438203596@qq.com;chentao501@sohu.com
  • 作者简介:杨红 (1994—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区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子课题“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赵庄子村为例”(98ASH001)。

Multi-Stakeholders Collaboration and Village Governance Supported by Social Work Backbone: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Z Village in Beijing

YANG Hong1, CHEN Tao2   

  1. 1. Beijing Boyuantuozhi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Beijing, 100020, China;
    2. School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 Received:2021-10-16 Online:2022-05-15 Published:2022-06-06

摘要: 在国家鼓励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北京市的Z村在治理中推进服务型治理的理念,引入社工机构、培育村庄自组织、接纳外部社会力量参与村庄治理,逐渐形成以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主导,社会工作机构相互协作,鼓励和扶持村庄自组织参与,引入外部社会资源形成助力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多元主体本着共同的治理目标,互相之间民主协商,紧密配合,通力合作,逐渐发展出较为稳定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形成了共同议事的机制,这种模式呈现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局面。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机构, 多元主体, 协同, 村庄治理模式

Abstract: China encourages multi-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to exert the role of social synergy and promot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Z Village of Beijing implements the concep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ance by introducing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fostering village self-organization and accepting the engagement of external social forces in governance. Led by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 committee and villagers committee cooperating with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a governance model is gradually formed that stimulates and supports village self-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introduces external social resources to boost governance. In this model, with common governance goals, multiple subjects conduct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with each other. Besides, they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stabl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form a mechanism for common deliberations. As a result, the model achieves cooperative governance by multiple subjects.

Key words: social work agency, multiple stakeholders, synergy, village governance model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 (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3).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3]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 (2020-02-0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
[4] 唐绍洪,宋哲超. “乡村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研究进路——以1998—2016年CSSCI篇名含“乡村治理”文献为对象[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79-87
[5] 王金洪,郭正林.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4): 9-17
[6] 徐勇. 县政、乡派、村治: 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 江苏社会科学, 2002(2): 27-30
[7] 贺雪峰. 乡村治理研究与村庄治理研究[J]. 地方财政研究, 2007(3): 46-46
[8] 蔺雪春. 新型农民组织发展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山东个案评估[J]. 中国农村观察, 2012(1): 89-96
[9] 吴妤,梅伟伟. 协同学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关系的探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3): 20-25
[10] 贺雪峰. 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J]. 开放时代, 2011(2): 86-101
[11] 刘金海.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 中国农村观察, 2016(6): 67-74, 97
[12] 马超, 李晓广.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发展逻辑与实现路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7): 674-678
[13] 殷民娥. 多元与协同: 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J]. 江淮论坛, 2016(6): 46-50
[14] 梅长青, 李达. 多元主体共治: 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主要轨迹[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1): 172-176
[15] 覃晚萍, 王世奇. 新时代多元主体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路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97-101
[16] 王云飞, 高源. 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的建构及其策略[J]. 长白学刊, 2015(1): 119-124
[17] 贺雪峰. 论村治模式[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2): 3-8
[18] 肖勇, 龚晓, 伍晓雪. “多元”对“一元”的否定: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及其构建[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93-98
[19] 刘义强, 王诗文. 村庄治理的多元整合模式及其机理研究——以湖北平村为个案[J]. 地方治理研究, 2017(1): 73-80
[20] 赵泉民, 井世洁. 利益链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建——基于N村“村企社”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个案[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6): 64-74
[21] 井世洁, 赵泉民. 新型乡村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基于苏南Y村“村社协作型”的个案[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4): 80-86, 94
[22] 张军. 空间重组中的回迁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基于K社区的实地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7): 136-145
[23] 丁奇, 和培. 乡村规划治理中的“思行共参”模式初探——以青海土关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6): 63-69
[24] 北京市民政局. 互动访谈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EB/OL]. (2019-01-10). http://mzj.beijing.gov.cn/art/2019/1/10/art_5594_736.html.
[25] 罗大蒙. 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村委主导: 民主合作体制的建构——我国村庄治理模式的选择[J]. 晋阳学刊, 2013(4): 107-114
[26] 冯义强, 陈燕芽. 创新自治: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横向拓展”——基于鄂西南B村的个案研究[J]. 求实, 2019(4): 98-108, 112
[27] 王名, 蔡志鸿, 王春婷. 社会共治: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12): 16-19
[28] 于江, 魏崇辉.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 求实, 2015(4): 63-69
[29] 何亚群, 曾维和, 郑昌兴.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下的我国城市社区研究[J]. 阅江学刊, 2013(6): 94-97
[30] 苏云, 魏海奇.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宗教社区治理路径探究——以兰州市华林坪穆斯林社区为例[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4): 73-78, 2
[31] 北京市民政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EB/OL]. (2019-01-10). http://mzj.beijing.gov.cn/art/2019/1/10/art_3936_344008.html.
[32] 陈涛, 胡沙, 杨欣然.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基于Y农村社工事务所在Z村的经验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0(1): 108-114
[1]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2]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3] 方英, 胡泳琳. 开放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5-14.
[4] 杨慧, 厉丽. 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企业化发展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14-24.
[5] 房亚明, 周文艺, 黄建栩. 社会工作机构嵌入农村社区营造的机制建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80-88,98.
[6] 李凌鸥. 科层治理与组织合法性: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78-88.
[7] 徐道稳, 唐达婷. 责信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研究——以S市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28-36.
[8] 方英. 有边界合作:项目制下社会工作机构与街道办、居委会的新型关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58-68.
[9] 黄剑锋, 晏子. 协同治理视角下托底性社会救助机制研究——兼论结构性协同与程序性协同的耦合机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81-91.
[10] 杨超, 杨晋娟. 嵌入中的信任建构:基层村居治理中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32-39,70.
[11] 李香, 衷华, 刘贻新, 张光宇. 校企协同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以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6): 91-96.
[12] 彭小兵, 钟雯.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工作协同治理——机理与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49-56.
[13] 梁莹, 刘贻新, 张光宇.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事管理政策挖掘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83-87.
[14] 陈卓武.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重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84-88.
[15] 朱晓红. 协同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以广东D市H家庭服务中心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55-6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