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5, Vol. 25 ›› Issue (4): 38-46.
杨威威, 郭秋生
YANG Weiwei, GUO Qiusheng
摘要: 新时代学校社会工作建设发展旨在推进学校更好地发挥育人主导功能,并促成家庭、学校、社会建设协同育人治理体系,然而学校社会工作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基于对濮阳市实验小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建设发展需要以校园文脉建设为前提,在文脉建设过程中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基于文脉符码联合家庭探索针对性育人方式,以文脉表意实践嵌入地方社会治理过程,这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建设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提供了行动共识和沟通基础,给学校社会工作发挥治疗、预防和发展功能提供了实践资源。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需同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耦合,依托德育文化和地方文化发挥预防、发展功能,结合专业化需要探索治疗功能的实践形式及载体。
中图分类号:
[1]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1/t20230119_1039748.html. [2] WILLIAM H.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nterventions for school bully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 2017, 8(1): 45-69. [3] 罗敏敏. 专业团队模式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J]. 当代青年研究, 2016(6): 111-116. [4] 朱盼玲.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困境与改善空间[J]. 当代青年研究, 2018(5): 113-117. [5] 时怡雯, 倪锡钦.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0): 101-107. [6] 李晓凤, 关佩珍. 从传统临床模式到广域临床模式: 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探究[J]. 中国社会工作, 2022(34): 23-25. [7] 文军, 卢素文. 从制度性嵌入到公共性培育: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情境的转向[J]. 学海, 2022(4): 38-45. [8] 何雪松, 吴蓉. 组织化的自我实现: 高校社会工作的一个视角[J]. 学海, 2022(4): 46-52. [9] 黎春娴, 余瑞萍. 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112-116,126. [1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04-02-26].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9.htm. [11] 张燕婷, 杨发祥. 学校社会工作嵌合发展的演进逻辑与实践策略[J]. 学海, 2023(2): 124-131. [12] 胡西旦·吾甫.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4): 133-137. [13] 雷育胜, 冷金岩, 周恒洋. 社会工作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7): 48-50. [14] 窦桂梅. 学校育人主体的价值、路径与机制——小学阶段高质量育人的实践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1): 93-98. [15]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 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 张燕婷.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J]. 学海, 2015(3): 59-64. [17] 刘文静. 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 2024(8): 40-42. [18] 杨茂庆, 周驰亮. 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赋能与实践理路——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J]. 教育科学, 2023(3): 82-89. [19] 马陆亭, 郑雪文. “双减”: 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79-90. [20] 杜飞.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93-96. [21] 张俊国, 倪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 199-200,205. [22] EVANS C B R, SMOKOWSKI P 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bullying in school: how ecological processes propagate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J].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16, 33(4): 365-375. [23] 郭洁玲. 浅析学校吉祥物在文化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 少男少女, 2020(21): 89-90. [24] 刘义. 凝聚价值共识: 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J]. 现代大学教育, 2016(3): 95-102. [25] 孙雷, 刘盼盼, 高晨光. “大思政观”下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24-130. [26] 崔成前. 面向大学生的三位一体“以文化人”育人环境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4): 155-159. [27] NUCCI L, CREANE M W, POWERS D W. Integrating mo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in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 a social cognitive domain approach[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15, 44(4): 479-496. [28] 任少波, 范宁宇. 道德教育共同体: 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建构[J]. 教育研究, 2021(5): 66-76. [29] 万成. 中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不足及其引导[J]. 教学与管理, 2017(28): 28-30. [30] 许莉娅. 青少年生命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5): 7-11. [31] 张书明.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作路径选择[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8): 53-57. [32] 张大维, 郑永君. 软性嵌入: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J]. 中州学刊, 2015(7): 84-88. [33] 刘明轩, 李娟. “双减”政策下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探索[J]. 教学与管理, 2023(15): 48-51. |
[1] | 谢寒. 校园人际关系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状态的调节效应[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34-41. |
[2] | 高丽, 崔方智. 从本土化到新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转换逻辑及其行动指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5): 74-82. |
[3] | 何雪松, 匡梦叶, 吴漪岚. 2023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2): 1-18. |
[4] | 刘艳霞, 查媛. 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53-60. |
[5] |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
[6] | 杜立婕, 吕静淑. 积极嵌入和嵌合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42-50. |
[7] | 姜海燕. “求助否认”的本土形态与应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1): 33-42. |
[8] | 谢寒, 李斌. 校园欺凌与自我效能感提升: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新”面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32-38. |
[9] | 王亚煦, 谭磊.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79-84. |
[10] | 杨超. 中国社会工作的法治维度[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35-41. |
[11] | 黄耀明. 融合与超越:社会工作督导发展困境与本土化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6): 26-31. |
[12] | 杜立婕, 翟松. 都市佛教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上海、西安、成都三地的寺院活动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1): 13-18. |
[13] | 袁芮. 家庭治疗在本土情境中的运用——以鲍温家庭系统理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2): 36-43. |
[14] | 童敏, 史天琪. 本土社工机构督导的层次和功能:一个探索性框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5-10. |
[15] | 吴金凤, 刘忠权. 社会工作伦理研究热点趋势分析——基于共词分析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24-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