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5, Vol. 25 ›› Issue (4): 58-67.
温腾龙1, 周显达2, 程赋1
WEN Tenglong1, ZHOU Xianda2, CHENG Fu1
摘要: 赋权是老年专业服务领域的基本理念,但是为独居老人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却因缺乏积极老龄化视角而难有成效。文章将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内涵嵌入赋权理论的实践框架,构建了独居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主体—健康—参与—保障”(AHPS)四维赋权框架,并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官方网站发布的17个社会工作干预独居老人的典型个案为例,运用最小可能关键个案的研究逻辑对文本资料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主体性赋权策略侧重于案主的自我反思能力,相对忽视其理性决策和独立行动能力;健康性赋权策略普遍关注案主的心理健康,但缺乏对其身体健康状态的关注。此外,社会工作者对参与性赋权的整体关注不足,在保障性赋权上侧重于制度资源的链接,而社区保障制度搭建的相关措施相对薄弱。AHPS是一个包含积极老龄化视角的赋权干预框架,可以为独居老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一个可行的实践指南。
中图分类号:
[1] WONG Y C, LEUNG J. Long-term care in China: issue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12, 55(7): 570-586. [2]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01. [3] 贺静. 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50-51. [4] 马静, 席淑华, 朱丽妹.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6): 23-25. [5] 黄润龙, 杨春. 我国孤寡独居老人的构成及其生活状况研究[J]. 人口与社会, 2021(5): 26-37. [6] BERGLANDA M G, TVEIT B, GONZALEZ M T. Experiences of older men living alone: a qualitative study[J].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16, 37(2): 113-120. [7] 杨海晖. 甘肃农村独居老人社会保障状况研究——以陇南市黄陈镇为例[J]. 西北人口, 2017(6): 116-124. [8]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27-35. [9] 贾玉娇, 范家绪. 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的形成及治理——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52-61. [10] 陆涵, 赵媛, 史婷婷, 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云南白族独居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框架构建[J]. 护理研究, 2021(16): 2961-2965. [11] 付再学. 增权: 老年服务工作新理念[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2): 164-167. [12] 郭爱妹, 石盈. “积极老龄化”: 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J]. 江海学刊, 2006(5): 124-128. [13] 陈伟, 黄洪.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1): 70-77. [14] 刘文, 焦佩. 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167-180. [15] WALKER A. Active ageing in employment: its meaning and potential[J]. Asia-Pacific review, 2006, 13(1): 78-93. [16] 范斌. 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 学术研究, 2004(12): 73-78. [17] KAM P K. Strengthening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PS model[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21(3): 329-352. [18] 朱浩. 赋权和自我独立: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策略及其政策反思[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 75-84. [19] 吴帆, 吴佩伦.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陷阱”: 识别与行动策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10-20. [20] 张会莹.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探究[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3): 93-96. [21] SALEEBEY D.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 李亚文, 杜立婕, 译.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0. [22] 孙奎立. “赋权”理论及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制约因素分析[J]. 东岳论丛, 2015(8): 91-95. [23] 孙钦荣. 不同老龄观的老龄工作策略选择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2): 357-359. [24] 陈友华, 孙永健. 积极老龄化: 理念、局限与拓展[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13-126. [25] 姜兆萍, 周宗奎. 老年歧视的特点、机制与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0): 1642-1650. [26] 刘晓梅, 刘冰冰. 社会交换理论下农村互助养老内在行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9): 80-89. [27] 秦俭.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困境及其化解之道——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3): 109-112. [28] 赵昕玥. 我国养老制度: 困境与出路[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9): 21-22,24. [29] 吴帆. 中国老年歧视的制度性根源与老年人公共政策的重构[J]. 社会, 2011(5): 190-206. [30] 王锴, 林闽钢. 增能视角下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J]. 理论月刊, 2019(6): 5-12. [31] 刘丽晶. 基于增权理论的老人无力感结构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281-283. [32] DE WITTE J, VAN REGENMORTEL T. Silver empowerment: fostering strengths and connections for an age-friendly society[M].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23: 200. [33]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11. [34] WHO.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12. [35] 王进文. 主体性取向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 实践逻辑与路径建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74-85. [36] 邬沧萍, 彭青云. 重新诠释“积极老龄化”的科学内涵[J]. 中国社会工作, 2018(17): 28-29. [37] 谢晖. 积极老龄化模型构建: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实证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9: 80. [38] 刘文, 杨馥萍. 中国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和28个省市的数据研究[J]. 人口学刊, 2019(2): 100-112. [39] GUTIERREZ L M. Understanding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does consciousness make a difference?[J]. Social work research, 1995, 19(4): 229-237. [40] ZIMMERMAN M A.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5, 23(1): 581-599. [41] FAWCETT S B, PAINE-ANDREWS A, FRANCISCO V T, et al. Using empowerment theory in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health and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5, 23(5): 677-697. [42] CEBREROS-VALENZUELA D, MORTIS-LOZOVA S V, HIERRO-PARRA E D, et al. Efficacy of a cognitive stimulation programme using technology on older adult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autonomy[J].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psicología, 2020, 52(1): 42-50. [43] HEIDE S K. Autonomy, identity and health: defining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ge[J].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022, 48(5), 353-356. [44] 苗元江, 胡敏, 高红英. 积极老化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9): 4915-4918. [45] 穆光宗. 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 人口研究, 2002(6): 29-37. [46] 王玉樑.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 天府新论, 1995(6): 34-38. [47] 王晓梅. 个体自主性的实现[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3): 57-62. [48] 赵凤青, 李娟, 张宝山.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作用机制与干预[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21): 6278-6281. [49] 钞秋玲, 许丽君, 张楠, 等. 老年人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80-86. [50] 张力元, 毕研玲, 张宝山, 等. 老年人行为决策: 领域现状与挑战[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5): 858-870. [51] 赵振杰. 论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生命教育[J]. 学术交流, 2017(3): 147-153. [52] 周闻宇, 周榆钧, 潘士远. 数字金融发展与老年人群金融风险资产投资[J]. 财经论丛, 2024(10): 26-36. [53] 汪斌. 数字红利视角下老年数字失能表现、成因及治理新路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 60-67. [54]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300. [55] 宿丽文, 伍海霞. 农村高龄独居老年人的情感慰藉需求及社会工作介入探究——以四川省G村为例[J]. 老龄科学研究, 2018(6): 70-80. [56] CHEN W S, SIAU C S, BONO S A, et al. Mediating effect of chronic illness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VID-19 vaccine accepta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2, 34(1): 106-112. [57] 王孟聪, 居正. 赋权视角下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路径探究[J]. 科技风, 2020(27): 177-178. [58] 童俐. 基于“社会参与感”营造的老年社区空间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J].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2019(4): 128-131. [59] 王冬华, 罗艳, 周通, 等. 农村老年慢性病病人老化态度、自主性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研究, 2020(14): 2563-2566. [60] 孙倩, 朱文娟. 老年人老化态度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3(35): 4950-4953. [61] 邓燕华, 阮横俯. 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08(6): 131-154. [62] HARVEY L. Critical social research[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 29(3): 280-283. [63] FLYVBJERG B. Fi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ase-study research[J]. Qualitative inquiry, 2006, 12(2): 219-245. [64] 鞠春彦, 李凯. “老有可为”: 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实现积极老龄化[J]. 人文杂志, 2020(6): 112-119. [65] 笑思. 西方思想中的“个人—社会”模式及其宗教背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33-40. [66] 焦玉良. 社会工作价值的现代取向与本土策略——基于烟台市“独居老人安全网”项目[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11): 80-87. |
[1] | 黄海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闭锁及其应对策略——以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16-25. |
[2] | 杨威威, 郭秋生. 文脉建构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调适——基于濮阳市实验小学的调查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38-46. |
[3] | 家博, 哈斯额尔敦, 王青格乐图. 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23年内蒙古医务社会工作者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47-57. |
[4] | 刘斌志, 黎相婷. 怀旧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生命回顾与自我整合[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1-9,41. |
[5] | 卓彩琴, 秦悦, 张倩昕. 胜任力模型下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残障者就业培训模式建构——基于视障咖啡师就业培训项目的实践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10-23. |
[6] | 朱媛媛, 唐思威. 新质生产力培力新本土社工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耦合机理、现实境遇与路径思考[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24-33. |
[7] | 谢寒. 校园人际关系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状态的调节效应[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34-41. |
[8] | 王蔚, 武小龙, 黄星晨. 合作生产视角下社会服务外包何以进村有效——以N市S社区项目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50-60,100. |
[9] | 何雪松, 匡梦叶, 胡怡, 吴漪岚. 2024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1-16. |
[10] | 陈涛, 吴翠珍, 徐悦臻. 县域社会工作:中国宏观社会工作的实践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17-23. |
[11] | 刘江, 耿彤彤, 顾群丰. 县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基于领导注意力分配和专业共同体互塑机制的解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44-54. |
[12] | 康姣, 冯玉良. 中国循证社会工作的实践限度与发展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55-64. |
[13] | 杨盼, 梁土坤. 人力资本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65-75. |
[14] | 梁玉成, 雷杰, 苏振浩, 杜艳荣. 数字社会工作:定义、意义及实践的专家共识(2024)[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1): 1-9. |
[15] | 卜禾, 汤尧, 段文杰. 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实践向度[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1): 1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