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0, Vol. 20 ›› Issue (6): 60-69.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 Min, LIANG Yuxin
CLC Number:
[1] 西美尔.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成的研究[M]. 林荣远,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2]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 26. [3] 马克思·韦伯. 儒教与道教[M]. 王荣芬,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46. [4]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统计数据[EB/OL]. (2015-06-15). http://www.nmg.gov.cn/quq/mzrk/201506/t20150615_398102.html. [5] 郝亚明.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 22-28 [6] 王世靓, 伍嘉冀. 信任视角下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藏区的调查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8(5): 96-101 [7] 范可. 信任、认同与“他者”: 族群和民族省思[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44-52 [8] 西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78-179, 111. [9] 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 邓方,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5-86. [10] NIKLAS LUHMANN. Trust and power[M]. Avon: Printed in Great by Pitman Press, 1979. [11] 翟学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 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 社会学研究, 1993(4): 74-83 [12] HWANG KWANG-KUO.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2(4): 944-974 [13] 杨宜音. “自己人”: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1999(2): 40-54 [14] 汪汇, 陈钊, 陆铭. 户籍、社会分割与信任——来自上海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 2009(10): 81 [15] 方亚琴. 网络、认同与规范: 社区信任的形成机制——以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为例[J]. 学术论坛, 2015(3): 89-94 [16] 余新蕾, 朱海伦. 嘉兴市城市社区信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 255-256 [17] 邢晓明. 城市社区居民信任关系探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1): 143-145 [18] 易婧. 个体行为视角下社区信任对社区养老服务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186-193 [19] 陈纪. 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以天津市A社区为例[J]. 民族理论与实践, 2011(12): 34-39 [20] 单菲菲. 试析社会资本与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75-79 [21] 赵志浩. 走出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集体行动的困境——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J]. 红河学院学报, 2012(5): 34-37 [22] HOSMET L. T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 381-387 [23] 周治伟. 西美尔信任理论述评[J].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4): 15-16 [24] 彭泗清. 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 社会学研究, 1999(2): 55-68 [25] PUTMAN ROBERT D, E PLURBUS UNIM.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2006 Johan Skytte prize lecture[J].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07(2): 137-174 [26] 王绍光, 刘欣. 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002(3): 23-39 [27] 朱伟. 社会信任构建视角下社区工作人员角色与行为的转变[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 41-43 [28]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M]. 王列, 赖海榕,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9]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3): 601-620 [30] 邹宇春. 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7. [31] FUKUYAMA FRANCIS.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34-36. [32] 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 [33] PATTERSON ORLANO. Liberty against the democratic state: On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ources of American distrust [M] // MARK E. Warren, democracy and trust. Washington D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1-82. [34] 杨涛.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4): 1-7 [35] DAG WOLLEBAEK. Three form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Evidence from Swedish municipalities[J].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12, 35(4): 319-346 [36] 胡荣, 李静雅. 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J]. 社会, 2006(6): 45-61 [37] 邱国良. 多元与权威: 农村社区转型与居民信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6): 45-49 [38] 唐贤秋. 信任: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J]. 广西民族研究, 2006(2): 6-12 [39] 严庆. “互嵌”的机理与路径[N]. 中国民族报, 2015-11-06(07). [40]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4-78. [41] 王世靓, 纪晓岚.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民族互嵌及其政策意蕴[J]. 理论导刊, 2017(6): 2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