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1, Vol. 21 ›› Issue (2): 24-31.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PENG Yangfan
CLC Number:
[1] 王广州. 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1): 57-65 [2] 刘家强. 重视人口安全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EB/OL]. [2020-03-13]. http://www.chinareform.net/index.php?a=show&c=index&catid=41&id=26300&m=content. [3] 向德平, 周晶. 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基于“风险—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6): 60-67 [4] 徐晓军, 张楠楠.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0(3): 145-168,245 [5] 方曙光. 社会排斥理论视域下我国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73-78 [6] 张必春, 刘敏华. 绝望与挣扎: 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独生子女死亡对夫妻关系影响的案例分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14(4): 104-111 [7] 王茂福, 谢勇才. 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北京模式为例[J]. 兰州学刊, 2013(7): 91-96 [8] 胡叠泉, 邢启顺. 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J]. 三峡论坛, 2013(1): 76-79 [9] 秦秋红, 张甦. “银发浪潮”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兼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 北京社会科学, 2014(7): 50-56 [10] 周学馨, 孙婷. 供需协调视角下“五位一体”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研究[J]. 探索, 2018(1): 160-165 [11] 黄建.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 理论探索, 2013(6): 62-66 [12] 谢勇才, 黄万丁, 王茂福. 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 社会保障研究, 2013(1): 72-79 [13] 陆杰华, 卢镱逢. 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的当下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6): 33-38 [14] 周伟, 米红. 中国失独家庭规模估计及扶助标准探讨[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5): 2-9 [15] 郭磊. 我国失独群体现状及其社会救助机制的策略选择[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2): 37-39 [16] 陈恩. 重建社会支持网: 失独群体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4(11): 55-60 [17] 刘中一. 失独QQ群及失独者网络聚集现象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1): 98-102 [18] 刘明明, 刘天俐, 汪昕宇, 等. 基于社交网络行为分析的失独用户微博使用调查: 追思、维权、抱团取暖[J]. 人口与发展, 2019(2): 57-63 [19] 潘金洪. 失独哀伤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特征的多样性分析[J]. 人口与社会, 2017(1): 3-11, 32 [20] 程中兴.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失独”问题探视: 基于公众认知与主体感知的研究综述[J]. 人口与发展, 2013(4): 65-72 [21] 彭扬帆. 社会支持视域下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援助[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22): 5594-5599 [22] 慈勤英, 周冬霞. 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 中国人口科学, 2015(2): 34-42 [23] 徐晓军, 彭扬帆. 失独人群文化创伤: 形成过程、演化逻辑和再造[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45-51 [24] 黄耀明. 失独家庭重建的社会支持工作模式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14(7): 44-49 [25] 贺志峰. 丧子父母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失独家庭介入的启示[J]. 社会工作, 2018(6): 32-41, 110 [26] 张必春, 柳红霞. 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困境、内在逻辑及其破解之道——基于社会治理背景的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 3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