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2, Vol. 22 ›› Issue (5): 5-14.
• SHEHUI GONGZUO •
LUO Qiao, TANG Haoran
CLC Number:
[1] 洪大用. 环境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4-5. [2] 马小明, 赵月炜. 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6): 19-23 [3] 徐再荣. 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143-152. [4] 鸟越皓之. 环境社会学: 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M]. 宋金文, 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117-126. [5] 洪大用. 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51. [6] 民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J]. 中国民政, 2021(16): 9. [7] 孙金龙.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环境保护, 2022(Z2): 8-10 [8] 陈涛. 环境治理的社会学研究: 进程、议题与前瞻[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53-62,107 [9] 颜德如, 张玉强. 中国环境治理研究(1998—2020): 理论、主题与演进趋势[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3): 144-157 [10] 洪大用.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9): 82-99,207 [11] 顾金土, 邓玲, 吴金芳, 等. 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回眸[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29-35,91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1). [13] 陈星星, 徐选国. 绿色社会工作: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新论述——兼论对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1-10 [14] 罗桥. 环境社会工作: 概念、价值观与实践路径[J]. 学习与探索, 2020(2): 43-51,199 [15] 古学斌, 齐华栋, LENA DOMINELLI. 空间正义与绿色社会工作介入: 四川雅安灾后参与式社区设计的行动研究[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20(1): 1-21,216 [16] 王芳, 曹方源. 迈向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理念、实践与转型路径[J]. 学习与实践, 2021(8): 106-116 [17] 苑琳, 崔煊岳. 政府绿色治理创新: 内涵、形势与战略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11): 151-154 [18] 罗桥, 汤皓然.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97-106 [19] 张和清, 尚静.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21(6): 68-89,227-228 [20] 李培超. 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40. [21] THOMPSON S, BARTON M. Ecocentric and anthropocentric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4, 14(2): 149-157 [22] 闫伟. 论深层生态学对浅层生态学和技术悲观主义的超越[J]. 惠州学报, 2014(2): 61-65 [23] 程鹏立. 环境社会工作: 理论、实务与教育[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94-103 [24] 王耘. 论浅层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J]. 兰州学刊, 2008(5): 187-190,186 [25] 童敏. 社会工作理论——历史环境下社会服务实践者的声音与智慧[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60-69. [26] 雷毅.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78-84. [27] 赵光旭. 华兹华斯生态学研究与生态批评的深层与浅层[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6): 84-88,92 [28] 莉娜·多米内利. 绿色社会工作: 从环境危机到环境正义[M]. 王景迁, 齐文华, 吴玥,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7-10. [29] 罗桥, 吴琛杭, 秦小峰. 气候变化治理: 一个环境社会工作的视角[J]. 新视野, 2021(6): 70-76,83 [30] MAURIE J COHEN.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assessing cultural capacity for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8, 7(2): 149-167 [31] 赵绘宇. 生态系统保护的东西方生态哲学省思[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 北京: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 2006: 55-58. [32] 包庆德, 夏承伯. 生态创新之维: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述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68-78 [33] BESTHORN F H. Deep ecology’s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work: a ten-year retro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 21(3): 248-259 [34] 和莉莉, 吴钢. 我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环境保护, 2008(14): 57-60 [35] 阿尔弗雷德·舒茨.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M]. 游淙祺,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36] 林丽英. 当前我国环境NGO的发展环境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4(1): 9-11 [37] 马国栋. 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抑制性关系问题探讨[J]. 学会, 2007(5): 18-22 [38] O’FAIRCHEALLAIGH C.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urposes, implications, and lessons for public policy making[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9, 30(1): 19-27 [39] 张佳刚, 杜以芬. 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失灵”的原因探析[J]. 黑河学刊, 2012(12): 13-14 [40] 曾粤兴, 魏思婧. 构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赋权—认同—合作”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0): 169-176 [41] GUTIRREZ L M, LEWIS E A. Empowering women of colo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21-34. [42] 陈树强. 增权: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3(5): 70-83 [43] 梁彦隆. 主体间性与环境问题——兼谈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2): 1-4,12 [44] 米丽娟. 主体间性视阈下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与和谐社会建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178-183 [45] 张浩军. 主体间性与构造: 论舒茨对胡塞尔的批评[J]. 哲学研究, 2018(3): 100-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