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9, Vol. 19 ›› Issue (3): 55-63.

• 社会工作 • 上一篇    下一篇

特殊群体的情感治理策略——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社会互动情境的审视

洪佩, 邓泉洋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237
  • 收稿日期:2018-09-25 出版日期:2019-05-15 发布日期:2019-05-15
  • 作者简介:洪佩(1989-),女,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化与司法社会工作。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18BSH153)。

Strategies of Emotional Governance for Special Group: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Situation of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HONG Pei, DENG Quanyang   

  1.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 Received:2018-09-25 Online:2019-05-15 Published:2019-05-15

摘要: 社区服刑人员等司法领域的工作对象往往由于过往经历而蒙受社会污名、遭受社会排斥,重建其社会身份成为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开展情感治理的核心目标。通过审视社区服刑人员在不同社会互动情境中的情感状态及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的是消极的情感体验,建构的是“犯罪分子”的拒斥性身份;在社区矫正制度情境中获得的是被动的情感体验,建构的是“服刑人员”的合法性身份;在社会工作实践情境中获得的是高度的情感体验,建构的是“社区成员”的规划性身份。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消减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同时提升、唤醒其积极情感是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情感治理策略。

关键词: 情感治理, 身份建构, 社区服刑人员, 社会工作

Abstract: The objects of judicial work such as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often suffer from social stigma and social exclusion due to their past experienc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social identities becomes the core goal of emotional governance for these special groups. By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status of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in different social interaction situ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identities, we find out that they acquire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construct a rejected identity as a ‘criminal’; i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they acquire pass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 a legitimate identity as an ‘offender’.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y obtain highl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 a project-related identity as a ‘community member’.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servic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offenders while awakening their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can be served as the key emot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 for this special group.

Key words: emotional governanc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social work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何雪松. 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 探索与争鸣, 2016(11):40-42
[2] 周晓虹. 社会心态、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J]. 探索与争鸣, 2016(11):32-35
[3] 马超峰, 薛美琴. 社会治理中的情感回归与张力调适[J]. 兰州学刊, 2018(2):181-189
[4] 李光勇. 青年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歧视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D市三个区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5):15-19
[5] 骆群. 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网络排斥的成因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2):117-118
[6] 金碧华. 对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 2009(5):76-82
[7] 井世洁. 断裂与重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以上海市J区为例[J]. 社会科学, 2012(9):65-71
[8] 章友德, 李光勇.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32-38
[9] 庞荣. 青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水平测量与构建——基于上海市的问卷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7):109-114
[10]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等.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心理科学, 2006(6):1452-1455
[11] 魏然. 78例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9):1703-1705
[12] 杨彩云. 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融入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0-20
[13] 文军, 高艺多. 社区情感治理: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33
[14] 苗伟明. 再社会化与罪犯改造——再社会化在罪犯改造活动中的特殊性及其表现[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3(5):69
[15] 洪佩, 费梅苹. 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机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4):108-113
[16] 王莹.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52
[17] 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 社会学研究, 2005(5):202-223
[18] 胡学雷.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J]. 东北亚论坛, 2002(2):62-63
[19] 莫颖怡. 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J]. 国际新闻界, 2006(5):48-51
[20] 雍恒一, 周甜, 李鹏, 等. 互动与话语中的身份建构——师范生一项实习的案例分析[J]. 教育探索, 2013(9):31-34
[21] 耿菲. 基于课堂教学的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身份建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20-24
[22] 赵晔琴.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J]. 社会, 2007(6):175-187
[23] 李蔚, 刘能. 外来流动人口的身份建构[J]. 重庆社会科学, 2015(3):34-40
[24] MICHAEL A H, DEBORAH J T, KATHERINE M W. 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5, 58(4):255-269
[25] 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 孙俊才, 文军,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4.
[26] 胡全柱. 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 上海:上海大学, 2010:13.
[27] 李汉林, 魏钦恭, 张彦.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2):121-143
[28]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6(5):113-119
[29] 李树茁, 任义科, 靳小怡, 等.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8(2):1-8
[30] 史秋霞, 王毅杰. 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J]. 青年研究, 2009(6):58
[31] 卢晖临, 潘毅. 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J]. 社会, 2014(4):1-22
[32] 余晓敏, 潘毅. 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J]. 社会学研究, 2008(3):143-167
[33] 朱虹.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J]. 社会, 2008(6):153-174
[34] 郭台辉. 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理路[J]. 社会, 2013(5):7
[35] 诺尔曼·丹森. 情感论[M]. 魏中军, 孙安迹, 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36] CONKLIN J. Why crime rates fell[M]. 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3:107-109
[37] 骆群. 社区矫正服务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排斥——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青年研究, 2008(5):26-29
[38] 高飞. 社区矫正服务对象的社会排斥分析——基于广州市某社区矫正试点的个案分析[J]. 思想战线, 2010(S2):175-176
[39]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 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0] 骆群.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20
[41] 黄京平, 席小华. 社区矫正工作者手册[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23.
[42] 杨彩云. 制度约束下社区服刑人员的"守法逻辑"及社会工作介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35-38
[43] 史柏年. 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社区矫正性质定位思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2-27
[44] 顾晓明, 任建华, 邱炜, 等. 规范与循证矫正——南通市崇川区社区矫正生命树的实践探索[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2.
[45] 郑永君.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及其增权机制[J]. 青年探索, 2017(2):36-44
[46] 欧文·戈夫曼.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 宋立宏,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99.
[47] 杨柳, 邓容容. 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4):57-65
[48] 刘念.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介入困境及专业教育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2):67-74
[49] 景晓芬.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 甘肃理论学刊, 2004, 24(2):23.
[50] 杨彩云. 流动性体验与差序化认同: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 2018(5):84-87
[1] 罗桥, 汤皓然.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5-14.
[2] 林芳菲, 张子豪. 改造“威胁者”:社会工作如何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15-28.
[3] 程鹏立. 以倡导为核心的环境社会工作方法体系构建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29-35.
[4] 冯博雅. 绿色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环境意识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36-46.
[5] 刘长喜, 崔占民. 金融化、长寿化与金融能力提升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47-56.
[6] 尹银, 崔优优. 金融社会工作助力智慧养老——“积极老龄化”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57-63.
[7] 纪文晓, 李二鹏, 王宁. 关系为本:灾后过渡安置区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新乡“7·20”特大洪涝灾害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64-77.
[8] 麦颖特. 老年社会工作政策的目标和政策工具研究——基于58份中央政策文本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5): 87-96.
[9]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10]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11]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12]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13]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14]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15]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