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0, Vol. 20 ›› Issue (1): 42-52.
同雪莉
TONG Xueli
摘要: 家庭是个体应对风险的最后一座壁垒,风险社会中的家庭抗逆力研究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个体有效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内外资源的凝聚与互动方式,是家庭抗逆力的核心要素。采用家谱图分析法对46例长期患病家庭进行深度访谈以考察怎样的家庭构建更有利于抵御和化解外部风险压力,并总结出每类家庭抗逆力的核心结构。研究发现,高抗逆力的家庭结构呈现出核心三角模式、夫妻共同体模式和流动与协作模式;中等抗逆力的家庭结构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合作模式、冲突与联盟共存的矛盾模式及责任分配的协作模式;而低抗逆力家庭则表现为松散或断裂的代际失能模式及松散或冲突的子代失能模式。高抗逆力家庭的生效机制表现为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了家庭功能的恢复与重整,清晰而明确的家长协商地位保障了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核心三角与主干家庭的灵活调整为家庭抗逆提供了多种抗逆模式的选择,夫妻主轴能动性则是家庭禀赋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1] HAWLEY D R, DEHAAN L. Toward a defini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Integrating life-span and family perspectives[J]. Family Process, 1996, 35(3):283-298 [2] MCCUBBIN H I, LAVEE Y. Strengthening army families:A family life cycle stage perspective[J]. Evaluation & program planning, 1986, 9(3):221-231 [3] FROMA WALSH. 家庭抗逆力[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4] LAVEEY, PATTERSON M C M.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and adaptation:An empirical test by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85, 47(4):811-825 [5] JOAN M P, MCCUBBIN H I. The impact of family life events and changes on the health of a chronically III Child[J]. Family relations, 1983, 32(2):255 [6] HENRY C S, SHEFFIELD M A, HARRIST A W. Family resilience:Moving into the third wave[J]. Family relations, 2015, 64(1):22-43 [7] 崔征. 家庭结构变迁下的农村适老型住区规划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杭州:2018:9. [8] 仇志娟.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结构及其养老问题的差异性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7):46-52 [9] 姚兆余, 陈日胜, 蒋浩君. 家庭类型、代际关系与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6):34-42, 155-156 [10] 王跃生. 社会转型初期农村老年人家庭户结构变动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1-12 [11] 张永丽, 杨红. 西部贫困地区农户致贫因素分析——基于农村家庭结构转变视角[J]. 社会科学, 2018(12):14-24 [12] 阳旭东. 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回顾、评价及启示[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144-152 [13] 李艳华. 家庭养老的内部增能:基于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J]. 社科纵横, 2018(9):60-68 [14] 唐灿, 陈午晴. 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 江苏社会科学, 2012(2):92-103 [15] 魏章玲. 评W·古德的《家庭》一书[J]. 国外社会科学, 1986(10):66-69 [16] 迈克尔·刘易斯, 等. 情绪心理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44. [17] GOLDENBERG I. 家庭治疗概论[M]. 李正云, 等, 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 [18] 郑少东. 吉登斯生活政治观的权力逻辑及其形态[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89-95 [19] 纪文晓. 中国家庭抗逆力——基于罕见病儿童家庭系统的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72. [20] 杨国枢, 叶光辉, 黄丽莉. 孝道的社会态度与行为:理论与测量[M], 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9:171-227. [21] 杨君. 关系型家庭:城市中老年家庭的生活特征与个体化悖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123-132 [22] 徐安琪.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1(2):150-154 [23] 杨菊华, 李路路.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9(3):26-53 [24] 黄宗智. 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 开放时代, 2011(5):82-105 [25] 孔祥智, 方松海, 庞晓鹏, 等. 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 2004(12):85-95 |
[1] | 汪菊芬, 李金德. 青年军人家庭抗逆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36-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