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0, Vol. 20 ›› Issue (1): 95-100.
• 社科探索 • 上一篇
邵际珍
SHAO Jizhen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目前面临观念陈旧、课程建设落后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广东工业大学以产教融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广泛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联合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联合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旨在满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
[1]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EB/OL]. (2015-11-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29621.htm.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 (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1):113-119 [4] 龚芬.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8(4):46-49 [5] 刘志敏. 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24-25 [6] 程晓农, 杨娟, 袁志钟, 等. 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1):63-65 [7] 牟延林. 产教融合2.0时代的办学型态[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22 [8] 刘宝存. 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12-15 [9] 胡金焱.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7):7-11 [10] 蒋德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34-36 [1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2] 周志成. 创业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逆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4):39-43 [13]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3):30-36 [14] 米银俊, 许泽浩. 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1):30-32 [15] 张淑梅.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教学研究, 2006(3):218-219 |
[1] | 周晓辉, 衷华.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106-112. |
[2] | 沈彬, 汤晖, 赵天阳, 成思源, 吴静婷. 新时代高校“创+思政”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108-113. |
[3] | 柯婷, 罗嘉文, 李靖茂. 基于“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108-112. |
[4] | 谭磊.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3): 39-45. |
[5] | 栗志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机构需求”与“高校培养”——基于郑州市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6): 66-70. |
[6] | 张乐.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来自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1): 45-54. |
[7] | 黄力. 需求本位的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依据与模式——以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1): 63-67. |
[8] | 杨文斌. 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5): 76-81. |
[9] | 柳拯.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解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2): 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