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2, Vol. 22 ›› Issue (3): 64-72.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年人数字鸿沟生成的扎根理论研究

刘勇1, 丁霜2, 曾阅1   

  1. 1.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 收稿日期:2021-11-20 出版日期:2022-05-15 发布日期:2022-06-06
  • 作者简介:刘勇 (1979— ),男,汉族,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组织。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行动者的力量:基层治理中社会工作者临床自主性的研究”(17YJC840025)。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under Grounded Theory

LIU Yong1, DING Shuang2, ZENG Yue1   

  1. 1. School of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2.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 Received:2021-11-20 Online:2022-05-15 Published:2022-06-06

摘要: 通过访谈收集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等相关资料,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建构一个老年人数字鸿沟形成的多原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环境、互联网定位、重要他人和个体禀赋是影响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四个关键性原因,其中,社会环境和互联网定位未能营造互联网的适老化,重要他人也未有力地支持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老年人自身的个体禀赋限制了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因此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遭遇数字鸿沟,但他们的主观体验并不明显。

关键词: 老年人, 数字鸿沟, 多成因模型

Abstract: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hrough interviews about the Internet use of the elderly,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multiple causes model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environment, Internet positioning, important others and individual endowments act as four key reasons for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aged.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et positioning, there is a lack of an age-appropriate Internet. Important others fail to support the Internet use by elderly people and individual endowment of the elderly restricts their use of the Internet. Therefore, they are more likely than the young to encounter the digital divide, but with little obvious subjective experience.

Key words: elderly, digital divide, multi-cause model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9.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1-09-15). 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3] 吴新慧. 老年人互联网应用及其影响研究——基于CSS(2013)数据的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 63-72
[4] 沈艺. 基于CNNIC数据的老年人互联网应用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9): 62-67
[5] 丁志宏, 张现苓. 中国城镇老年人上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2021(2): 61-74
[6] 程云飞, 李姝, 熊晓晓, 等. “数字鸿沟”与老年人自评健康——以北京市为例[J]. 老龄科学研究, 2018(3): 14-25
[7] 周向红.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贫困: 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J]. 学海, 2016(4): 154-157
[8] 耿晓梦, 喻国明. 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研究[J]. 新闻界, 2020(11): 50-61
[9] 陈文沁. 老龄化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J]. 青年记者, 2020(25): 12-13
[10] 黄晨熹. 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 人民论坛, 2020(29): 126-128
[11] 许肇然, 胡安安, 黄丽华. 国内外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20): 140-148
[12] 彭希哲, 吕明阳, 陆蒙华. 使用互联网会让老年人感到更幸福吗?——来自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10): 57-68
[13] 靳永爱, 赵梦晗.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 2019(6): 44-55
[14] 赵建国, 刘子琼.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0(5): 14-26,126
[15] 杜鹏, 汪斌. 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J]. 人口研究, 2020(4): 3-17
[16] 王宇. 智能手机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 2016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CLASS) 数据[J]. 人口与发展, 2020(6): 65-75,112
[17] 杜鹏, 安瑞霞. 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年健康服务的影响及启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92-98
[18] 杨一帆, 潘君豪. 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及应对路径[J]. 新闻与写作, 2021(3): 22-29
[19] 陆杰华, 韦晓丹.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J]. 人口研究, 2021, 45(3): 17-30
[20] 潘曙雅, 邱月玲. “银色数字鸿沟”的形成及弥合——基于2001—2019年的文献梳理和理论透视[J]. 新闻春秋, 2021(1): 27-33
[21] 方惠, 曹璞. 融入与“断连”: 老年群体ICT使用的学术话语框架分析[J]. 国际新闻界, 2020(3): 74-90
[22] 汪斌. 多维解释视角下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20(3): 98-106
[23] 刘秀秀. 技术向善何以可能: 机制、路径与探索[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8): 83-91
[24] CHATMAN E A. The impoverished life “world of outsid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6, 47(3): 193-206
[25] 韩馨. 乡土社会中地方性知识再建构: 人类学视野下的技术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4): 101-108
[26] 包蕾萍.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 社会学研究, 2005(4): 120-133,244-245
[27] ELDER, G H, JOHNSON M K, CROSNOE 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M]// MORTIMER J T, MICHAEL J.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New York: Springer, 2003: 3-19.
[28] 李强, 邓建伟, 晓筝.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 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 社会学研究, 1999(6): 1-18
[1] 杨薇, 陈文华, 郑广怀. 1990—2020年我国国家与专业之间关系的演变:以老年人照顾社会工作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35-42.
[2] 尹银, 张琳. 金融社会工作为老服务: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应对[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24-31.
[3] 周晓春. 中国金融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作为与挑战[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41-48.
[4] 秦永超. 家庭代际互惠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福祉提升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46-51.
[5] 彭小兵, 陈玲丽. 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的精神贫困干预——以重庆市F区“等死街”为案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83-92.
[6] 栾文敬, 华若昕, 陈静.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概念辨析及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2): 29-35.
[7] 张晓筱. 居家养老无障碍环境评估与评估工具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6): 27-34.
[8] 韩央迪, 陈琳, 刘艳霞. 休闲与成功老龄化——基于北京市X社区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12-20.
[9] 许新鹏. 代际支持、身心健康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17-25.
[10] 付双乐.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3): 20-26.
[11] 周利敏,陈艳梨. 老年人丧偶“鳏寡效应”的个案危机干预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4): 57-.
[12] 栾文敬,付双乐,王文思,赵英丽.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对贫困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2): 18-25.
[13] 刘东,何雪松. 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区服务需求——基于上海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3): 25-33.
[14] 阎安. 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2): 27-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