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3, Vol. 23 ›› Issue (6): 59-65.
• 社会工作 • 上一篇
唐咏, 叶福怡, 倪小琪
TANG Yong, YE Fuyi, NI Xiaoqi
摘要: 为广东省S大学有丧亲经历的6名大学生开展5节哀伤辅导小组,探讨哀伤辅导小组对大学生丧亲哀伤的干预成效、疗愈因子和干预机制。研究发现,哀伤辅导小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组员调节其哀伤情绪,加深其对生命的认知,增强其应对哀伤的社会支持,帮助其重建生命的意义。哀伤辅导小组的干预机制包括以绘画创作为丧亲者提供超语言通道,以群体表达促进其对生命的认知,以人际互动促进其应对哀伤的社会支持,以对丧亲经历的思考促进其对生命意义的表达。为帮助丧亲大学生顺利度过哀伤阶段,高校需要增强对丧亲大学生的关注,合理开展哀伤辅导小组,将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并加强对临终关怀和生前预嘱的宣传和推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
[1] 徐洁, 陈顺森, 张日昇, 等. 复杂哀伤的诊断和预防干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5): 708-710 [2] 罗伯特·奈米尔. 重新凝视失落: 哀伤治疗技术的衡鉴别与介入[M]. 翁士恒, 译, 台北: 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 26-29. [3] 陈维樑, 钟莠荺. 哀伤心理咨询: 理论与实务[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1. [4] GIBBONS JA, LEE SA, FEHR AMA, et al. Grief and avoidant death attitudes combine to predict the fading affect bi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8, 15(8). DOI:10.3390/ ijerph15081736. [5] JORDAN A H, LITZ B T.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diagnostic,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 45(5): 180-187 [6] 苏孟宇, 王真, 吴金凤, 等. 临床护士开展哀伤辅导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22(9): 26-30 [7] NIELSEN M K, NEERGAARD M A, JENSEN A B, et al. Predictors of complicated grief and depression in bereaved caregivers: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17, 53(3): 540-550 [8] HØEG B L, APPEL C W, VON HEYMANN-HORAN A B, et al. Maladaptive coping in adults who have experienced early parental loss and grief counseling[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7, 22(14): 1851-1861 [9] 崔芳芳, 李秋芳, 赵毛妮. 国内外哀伤辅导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教育, 2017(11): 872-876 [10] HUDE K. Grief counseling for prematurely bereaved parents: a psychosocial parental counseling of the charité-Berlin clinic for neonatology[J]. Padiatrische praxis, 2017, 88(1): 25-34 [11] HSIAO C C, HSIEH S I, KAO C Y,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nurses’ competency in anticipatory grief counseling for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terminal cancer[J]. Healthcare, 2023, 11(2): 264-276 [12] 刘璐, 郑琼, 钱嘉璐, 等. 胎儿畸形引产孕产妇哀伤辅导需求的质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10): 1509-1515 [13] LICHTENTHAL W G, NILSSON M, KISSANE D W, et al. Underuti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ong bereaved caregivers with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J]. Psychiatric services, 2011, 62(10): 1225-1229 [14] GENEVRO J, MARSHALL T, MILLER TR. Report on bereavement and grief research[J]. Death studies, 2004, 28(6): 491-575 [15] NEWSOM C, SCHUT H, STROEBE M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ereavement counselling through a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a naturalistic, controlled trial[J].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017, 24(6): 1512-1523 [16] 涂涛, 王道阳, 方双虎. 一例高中生哀伤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8): 1237-1238 [17] 吴燕霞, 蔡琼霞, 周圆, 等. 团体哀伤辅导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 青年学报, 2019(2): 99-103 [18] 唐咏, 李莹莹, 陈依琳. 哀伤辅导对丧亲大学生死亡态度干预的有效性研究[J]. 叙事医学, 2020(1): 27-31 [19] 周圆. 校园危机干预: 哀伤辅导的实施与反思[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8): 71-74 [20] 纪忠红, 林婕, 华云斐, 等. 高职院校丧亲同学的社会支持调查与心理干预探索[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1): 102-103 [21] 宁美晴, 刘媛媛, 丁辰. 哀伤辅导小组工作介入丧亲大学生群体哀伤辅导的实践分析[J]. 校园心理, 2021(4): 375-377 [22] STROEBE M, SCHUT H.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J]. Death studies, 1999, 23(3): 197-224 [23] STROEBE M, SCHUT H, STROEBE W. Attachment in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 9(1): 48-66 [24] 王蕾. 超语言表达、解读图像、小组治疗——艺术介入创伤性哀伤的三种机制[J]. 美术观察, 2020(8): 20-22,19 [25] 彭亚, 赵莉, 李莉, 等. 802名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水平调查分析[J]. 护理学报, 2017(17): 48-50 [26] 牛鹏, 郭夏君, 王莉莉.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现状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2(6): 135-137 [27] 李榕. 八年后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圳成全国安宁疗护试点推进临终关怀服务[N]. 南方都市报, 2019-07-10(10). |
[1] | 熊征, 姜松. 冲突社会工作:从概念到范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5-14. |
[2] | 何龙韬. 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大纲:基于一项范围综述[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15-25. |
[3] | 谭磊, 冯书申. 新治理视角下社会企业服务流动女性就业的路径探索——以深圳市D社会企业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37-45. |
[4] | 李富强, 张曙.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街道)社工站服务模式探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46-55. |
[5] | 李川, 姚煜霞, 杨锃. 规范、能力与支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市H区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56-68. |
[6] | 张天真, 费梅苹. 公益财产会促进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吗——理事会治理与内部制度建设的链式中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69-77. |
[7] | 冯泽华, 刘向东. 数字化参与权:权利构造与国家义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78-87. |
[8] | 张国芳, 阮莉怡. 政策工具视域下中国家庭政策的内容研究——基于1987—2021年152份中央政策文本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88-100. |
[9] | 杨梨, 李文彬, 潘艳玲. 儿童主任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模型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5-14. |
[10] | 袁校卫, 江孟欢. 场域理论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的实践模式及其路径——基于J社区儿童服务项目的案例剖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15-24. |
[11] | 吴小芳, 冯泳枝, 谢攀攀. 儿童中心视角下我国儿童基本生活需要和缺失研究——基于东西部地区儿童群体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25-33. |
[12] | 秦海波, 李玉昆. 社会工作者高离职倾向诱发机制研究——基于CSWLS 2019的组态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34-43. |
[13] | 徐皓洋, 张永红. 一线社会工作者自我同情对共情疲劳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44-52. |
[14] | 李筱, 王文晶, 刘月婷, 郑米斯. 基础转换、实务发展与应用原则:城市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路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53-64. |
[15] | 纪文晓, 林海波. “结构—关系—权力”分析框架下社会工作督导成效及其提升路径——基于Z市社会工作督导模式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65-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