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4, Vol. 24 ›› Issue (1): 1-10.
• 社会工作 • 下一篇
侯俊东, 栾雅慧
HOU Jundong, LUAN Yahui
摘要: 在社区“志愿失灵”、居民“弱参与”以及志愿服务供给与实际动态需求错配等现实背景下,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模式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从共同生产理论出发,在明确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内涵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服务发起、资源链接、主体交互、价值创造以及评价反馈等阶段揭示其过程机理。社区志愿服务蕴含丰富的共同生产特征,在组织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转变观念,意识到开放的合作系统是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的行动框架;多主体协作生产是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的发展方向;服务导向是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的重要理念;志愿服务共同生产过程中的社区居民不仅是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服务的参与者和共同生产者。
中图分类号:
[1] 魏娜, 刘子洋. 论志愿服务的本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6): 79-88 [2] 党秀云. 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基础[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11): 118-123 [3] 李妙然, 王彦东. 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J]. 齐鲁学刊, 2019(4): 100-107 [4] 徐向文, 李迎生. 志愿服务助力城乡社区自治: 主体协同的视角[J]. 河北学刊, 2016(1): 164-170 [5] 吴金鹏, 徐宏宇. 集体行动何以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共同生产?[J]. 图书馆论坛, 2020(5): 27-37 [6] ALFORD J. Defining the cli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a social-exchange perspectiv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2, 62(3): 337-346 [7] OSBORNE S P, RADNOR Z, STROKOSCH K. Co-production and the co-creation of value in public services: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6, 18(5): 639-653 [8] 张云翔. 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 文献综述及其启示[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5): 31-45, 126 [9] SHARP E B.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ervice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J].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80, 14(2): 105-118 [10] 张云翔.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共同生产研究——以上海花木社区乐巢项目为例[J]. 浙江学刊, 2016(1): 135-140 [11] 陆海燕. 超越参与: 公共服务中的共同生产[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4): 118-126 [12] BRUDNEY J L, ENGLAND R 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3, 43(1): 59-65 [13] OSBORNE S P, STROKOSCH K. It takes two to tango? understanding the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y integrating the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spective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24(S1): 31-47 [14] RICH R C. Interaction of the voluntary and governmental sector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production of municipal services[J].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1981, 13(1): 59-76 [15] 姜晓晖. 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的发展演进与时序变迁: 价值嬗变、公民转向及工具更替[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9(4): 56-66,126 [16] 顾丽梅, 张云翔. 共同生产视角下的城市共享单车服务治理——基于上海市案例的混合方法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19(1): 89-104,173 [17] 陆士桢, 李泽轩.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新格局[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5): 1-8 [18] 罗明霞, 黄翠瑶. 自上而下的社区志愿服务——以南宁市X社区为个案的调查[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0): 163-165, 207 [19] 史云贵. 论合作治理中的合作理性[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1): 190-195 [20] 徐婷, 陈晓东. “社工+残障人士志愿者”社区服务模式研究——以“爱, 温暖”项目为例[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 59-65 [21] 汪大海, 魏娜, 郇建立. 社区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68. [22] ALFORD J. A public management road less travelled: clients as co-producers of public servic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8, 57(4): 128-137 [23] 黄莉培. 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 2015(4): 93-97 [24] 金太军, 鹿斌. 社会治理创新: 结构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12): 51-57 [25] 王凯, 陈亚欣, 岳国喆. 精准供给视阈下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识别及实现路径[J]. 长白学刊, 2021(3): 128-136 [26] 傅利平, 陈琴, 许凯渤. 互动式治理: 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以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67-80, 169 [27] 涂譞, 于湃. 共同生产视角下政务服务供给的内在逻辑——基于南京市“宁满意”工程的案例分析[J]. 社会治理, 2023(1): 69-80 [28] 刘宏亮, 邱丽. 基于供需协同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框架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6): 479-485 [29] 武文珍, 陈启杰.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6): 66-73, 81 [30] 许源.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以Z市S区社区建设项目为例[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 74-81 [31] 徐晓新, 张秀兰, 余晓敏.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来自社会企业的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107-114 [32] 杨宏山. 城市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J]. 理论与改革, 2009(3): 56-57 [33] 陈伟东, 吴岚波. 困境与治理: 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42-50 [34] 周军, 黄藤. 合作治理体系中志愿者及其行动的组织与吸纳[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 44-51 [35] 陆海燕. 政府倡议、行动网络与共同生产——以两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例[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41-49 [36] 王婷婷. 基层政村协同治理的发生机理与运行机制[D]. 太谷: 山西农业大学, 2022: 38. [37] 张艳国, 李非. “党建+”: 化解城市社区治理多元主体间矛盾的新路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1-18 [38] 韩芳. 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社区志愿服务行动研究——基于两岸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查与比较[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8(1): 85-96 [39] GONG M, MANZINI E, CASALEGNO F. Mobilized collaborative services in ubiquitous network [C]//RAU P L P. Internationalization, desig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Berli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1: 504-513. [40] 巩淼森, 杨梓, 郑彬彬, 等. 社区营造中的共创机制与交互关系[J]. 中国艺术, 2019(4): 76-85 [41] MIN N, LEE K, YANG K. Multidimensional publicness and collaboration for community benefits: the case of U. S. hospital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20, 80(1): 127-136 [42] ALFORD J. Coproduc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publicness: extending public service-dominant logic[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6, 18(5): 673-691 [43] 张乃仁. 关于居民参与的三个基本讨论[EB/OL]. [2021-04-20]. https://mp.weixin.qq.com/s/gEL9bm-TkFbPx32pwJAkJQ.shtml. [44] 胡业方. 村居协同治理: 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反思[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97-103 [45] GAZLEY B, CHEN Y. Integrating coproduction theory into voluntary sector theories: approach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 2020, 5(1): 28-47 [46] 朱春奎, 易雯. 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公共行政评论, 2017(5): 188-201, 220 [47] 毛立红. 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创新——模式选择与机制优化[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1-5 [48] 王庆华, 宋晓娟. 共生型网络化治理: 社区治理的新框架与推进策略[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9): 218-224 [49] BRUDNEY J L. Rethinking coproduction: amplifying involvement and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 2020, 5(1): 8-27 |
[1] | 顾江霞. 城市社区“三社联动”机制形成过程探析——基于S市“三社联动”试点社区推进的经验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6): 86-92. |
[2] | 金碧华,朱麟飞,龚逾慈. 社会治理视野下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创新——对“下城模式”的重新解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4):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