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4, Vol. 24 ›› Issue (3): 69-79.
田鹏, 赵小超
TIAN Peng, ZHAO Xiaochao
摘要: 低收入群体是我国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点帮扶对象,创新低收入群体致贫、返贫治理路径,是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文章聚焦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反思性借鉴生态系统理论并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从个体、家庭、文化、制度和历史五个维度出发,系统阐释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的发生机理;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构建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的治理路径。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是个体、家庭、文化、制度和历史五个维度辩证互构的实践产物,具有嬗变性、复杂性、历史性等特征。从发生机理来看,个体与家庭彼此之间的双向建构导致了返贫恶性循环,文化网络再生产加剧了返贫的内生固化和代际传递,来自制度层面的结构性排斥进一步压缩了低收入群体可持续生计重建的社会空间,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突发意外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也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历史产物。因此,创新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治理路径必须摒弃传统补缺型救助模式,积极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从可行能力、文化网络、帮扶制度等不同维度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2023-02-1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wd=&eqid=afb4a89f0000d93f00000002645c588d. [2] 黄承伟. 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J]. 行政管理改革, 2021(8): 22-31 [3] 徐进, 李小云. 论脱贫的稳定性与减贫动力变化的若干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33-42 [4] 李小云, 苑军军, 于乐荣. 论2020后农村减贫战略与政策: 从“扶贫”向“防贫”的转变[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2): 15-22 [5] 刘俐, 邓晶, 于雪, 等. 慢性病对老年人因病支出型贫困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22(5): 65-70 [6] 田北海, 徐杨. 可行能力视角下家庭支出型贫困的致贫机理及其治理——基于湖北省四个县(市)的调查[J]. 社会保障研究, 2020(4): 84-92 [7] 谢宇, 谢建社.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支出型贫困问题研究[J]. 学习与探索, 2017(3): 40-47 [8] 郭占锋, 张森, 李轶星. 中国扶贫移民40年: 轨迹、经验与展望[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37-47 [9] 匡亚林. 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改革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96-104 [10] 杨穗. 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福祉改善的保障路径研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4): 70-79 [11] 池振合, 杨宜勇. 城镇低收入群体规模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北京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J]. 人口与经济, 2013(2): 100-107 [12] 高杨, 刘庆莲, 张堪钰. 相对贫困标准与人口识别: 地方实践与政策启示[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4): 135-145 [13] 李昌禹. 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已建成[N]. 人民日报, 2022-01-27. [14] 刘培林, 钱滔, 黄先海, 等. 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 管理世界, 2021(8): 117-127 [15] 王卓, 徐杰. 面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基于积极社会政策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20-29 [16] 林闽钢. 促进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论纲[J]. 治理研究, 2022(5): 4-11 [17] 李实, JOHN KNIGHT. 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 经济研究, 2002(10): 47-58 [18] 樊平. 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 1996(4): 64-77 [19] 高鉴国, 范丛. 低保边缘家庭的贫困表征、致贫原因与政策建议[J]. 东岳论丛, 2020(10): 133-141 [20] 刘七军, 李金锜. 精准扶贫视阈下民族地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路径探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5): 91-96 [21] NEAL J W, NEAL Z P. Nested or networke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J]. Social development, 2013(4): 722-737 [22] 卓彩琴.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 江海学刊, 2013(3): 113-119 [23] 顾昕, 惠文. 共同富裕视域下全民医保的再分配效应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2(12): 3-14 [24] 张琦, 杨铭宇, 孔梅. 2020后相对贫困群体发生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 新视野, 2020(2): 26-32, 73 [25] 唐文浩. 从反贫困转向反脆弱性: 江苏省扶贫开发的实践逻辑[J]. 学海, 2022(2): 156-163 [26]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11-12. [27] 郭熙保, 周强. 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 经济研究, 2016(6): 143-156 [28] 易迎霞. 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机制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99-105 [29] LEWIS O. The culture of povert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66(4): 19-25 [30] 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 贫穷的本质[M]. 景芳,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111. [31] 刘升. 政策边缘人: 理解基层政策执行难的一个视角——以精准扶贫中的“争贫”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115-122 [32]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4. [33] 刘姣. 主体性视角下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 农业经济, 2021(6): 86-88 [34]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M]. 郭楠, 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129-132. [35] 向德平, 向凯. 从“脱贫”到“振兴”: 构建发展型乡村振兴社会政策[J]. 社会发展研究, 2022(3): 33-47 [36] 薛宝贵, 王玎玲. 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矛盾及路径探索[J]. 宁夏社会科学, 2023(2): 114-123 [37] 吴茜. 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24-135 [38] 贝弗里奇. 贝弗里奇报告: 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 华迎放, 等, 译.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10-12. [39] 刘朝帅, 王立胜. 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深化: 乡村振兴战略[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6): 144-160 [40] MIDGLEY J.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5: 111-132. [41] 李迎生, 罗宏伟, 林淑仪. 发展型社会政策: 一个全球视野[J]. 社会政策研究, 2023(1): 3-20 [42]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 于真,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23-125. [43] MIDGLEY J.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toward social investment[J].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99(1): 3-21 [44] DALTON P S, GHOSAL S, MANI A. Poverty and aspirations fail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6(5): 165-188 [45] 李棉管, 岳经纶. 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从理论到政策[J]. 社会学研究, 2020(6): 67-90 |
[1] | 方巍.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渊源、实践及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1): 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