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4, Vol. 24 ›› Issue (3): 90-98.
• 社会政策 • 上一篇
陈依萍1, 刘勇1,2
Chen Yiping1, LIU Yong1,2
摘要: 从社会公平的视角研究女性的公共参与。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的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社会公平感对女性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女性的公共参与程度较低,社会公平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公平感对女性公共参与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控制人口特征变量的影响和作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即女性的社会公平感越高,其公共参与度越高。另外,政治面貌、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因素对女性公共参与也有显著影响,中共党员相较于非党员有更高的公共参与度,教育程度高则公共参与度也高。社会工作力量在营造社会公平的氛围上有独特优势,将助力于女性的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J]. 中国农村卫生, 2022(5): 3-7. [2] 李慧英. 中国妇女参政十年回顾与评估[J]. 妇女研究论丛, 2005(6): 36-40 [3] KENETH A R. Economic justice, political behavior, and American political values[J].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988, 12(1): 61-79 [4] ORGAN DENNIS W A. Restat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performanc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8, 14(4): 547-557 [5] JOST J T, KAY A C. Social justice: history, theory, and research[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1122-1165. [6] BORGE F H. Advancing social justice in vocationa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J].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5, 33(2): 197-206 [7] KRINGS A, AUSTIC E A, GUTIERREZ L M, et al. The comparative impacts of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al method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ivic engagement, and multicultural activism[J].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2015, 48(3): 403-417 [8] COHEN A, VIGODA E, SAMORLY A.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al-psych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s framework[J]. Political psychology, 2001, 22(4): 727-757 [9] 俞可平. 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N]. 学习时报, 2006-12-18. [10] 陈庆云. 强化公共管理理念 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1(12): 20-21 [11] 曾璐. 国际发展援助视角下的妇女公共参与[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3(4): 64-69 [12] 李升, 任伟榕. 当代青年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 类型、阶层与体制[J]. 青年探索, 2022(5): 75-87 [13] 姜秀花, 马焱, 张永英, 等. 新社会阶层女性状况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调查[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2): 15-23 [14] 金一虹. 嵌入村庄政治的性别——农村社会转型中妇女公共参与个案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4): 10-27 [15] 郭夏娟, 魏芃. 互联网对农村女性村庄治理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 61-81 [16] 黄晓俐, 田富俊, 郑逸芳. 社会资本对女性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意识的中介效应[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79-85 [17] 周芳苓. 新形势下妇女社会参与的行为特征及现实困局——基于“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贵州分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4): 18-24 [18] 孙秀林. 中国都市社会脉动: 上海调查(2017)[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302-325. [19] 祝平燕. 受教育程度对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C]//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 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 [20] 杨菊华. 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1990—2010年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4(5): 3-12 [21] 佟新. 当代中国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36-251. [22] 陈洁, 刘亚飞. 婚姻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加入内生性的考察[J]. 人口学刊, 2019(4): 28-40 [23] 王新松, 张秀兰. 中国中产阶层的公民参与——基于城市社区调查的实证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6(1): 193-204 [24] LANCEE B, WERFHORST H G. Income ine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24 european countrie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2, 41(5): 1166-1178 [25] MUSICK M A, WILSON J, BYNUM W B. Race and formal volunteer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lass and religion[J]. Social forces, 2000, 78(4): 1539-1570 [26] 彭善民, 陈晓丽, 张易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基层妇女议事会运作[J]. 妇女研究论丛, 2023(4): 44-57 [27] 杜洁. 中国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状况的回顾研究[M]//蒋永萍, 姜秀花, 谭琳. 1995—2005年: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66-274. [28] 王新松. 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 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J]. 浙江学刊, 2015(1): 204-209 [29] 彭善民, 张易为. 情理之间: 社区治理中的女性参与——以基层妇女议事会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4): 43-56 [30] 侯秋宇, 唐有财.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社区社会组织“绿主妇”的个案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4): 50-54 [31] NEIDHART M W. Participation: a model of individual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cess[D]. Orlando: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2005: 48-88. [32] WEGENER B.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structural constraint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judgments[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7(1): 3-18 [33] ROTHMUND T, BECKER J C, JOST J T. The psycholgy of social justice in poltical thought and action[M]//SABBAGH C, SCHMITLEDS M. 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2016: 275-291. [34] COLQUITT J A, CONLON D E, WESSON M J, et al. 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 425-45 [35] MAESTRE-ANDRES S, DREWS S, VAN DEN BERGH J. Perceved fairness and public acceptabity of carbon pric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gy[J]. Climate policy, 2019, 19(9): 1186-1204 [36] 林健, 肖唐镖. 社会公平感是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的?——基于CSS2019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6): 10-20 [37] 郑建君. 政治知识、社会公平感与选举参与的关系——基于媒体使用的高阶调节效应分析[J]. 政治学研究, 2019(2): 73-87, 127 [38] 张书维. 社会公平感、机构信任度与公共合作意向[J]. 心理学报, 2017(6): 794-813 [39] BESLEY J C, MCCOMAS K A. Framing justice: using the concept of procedural justice to advanc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5, 15(4): 414-436 [40] 张文雅. 影响农民政府信任的心理机制研究[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3): 101-107 [41] 郑建君. 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J]. 政治学研究, 2013(6): 61-74 [42] ADAMS J 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63, 67(5): 422-436 [43] 郑建君, 赵东东. 政治信任与中国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参与意愿与社会公平感的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30-38 [44] 肖越. 社会公平感、再分配偏好与福利态度——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01-109 [45] 郑素娟, 孟亚明. 公民社会视阈下推动女性公共参与的路径探索[J]. 兰州学刊, 2011(9): 203-205 |
[1] | 谭磊, 冯书申. 新治理视角下社会企业服务流动女性就业的路径探索——以深圳市D社会企业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5): 37-45. |
[2] | 谢寒, 李斌. 校园欺凌与自我效能感提升: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新”面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32-38. |
[3] | 肖萍. 女性就业援助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基于13个项目的监测评估[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2): 19-28. |
[4] | 柳玉臻.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19-25. |
[5] | 胡伊阳. 已婚女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10位已婚女性服刑人员的个案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48-55. |
[6] | 姜敏敏1, 杨英新2. 互联网女性形象对青少年身体意象的影响及应对 ——基于社会比较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5): 79-86. |
[7] | 杨树彬,常芳. 女性魅力与活动自由——论当代礼服造型设计理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6): 77-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