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7, Vol. 17 ›› Issue (4): 66-70.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转型中的国家认同危机

陈华   

  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 收稿日期:2016-10-27 出版日期:2017-07-15 发布日期:2017-07-12
  • 作者简介:陈华(1972—),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
  • 基金资助: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价值认同研究”(14AZD007);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家认同: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着力点”(2016MZXY24)。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EN Hua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China
  • Received:2016-10-27 Online:2017-07-15 Published:2017-07-12

摘要: 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表现为现代化和全球化两个维度。国家认同是国民对所属国家基于情感、信念而产生的感性皈依和基于认知、判断而产生的理性赞同,并由此获得相应的群体意识的过程及结果。国家认同是由领土认同、国民认同和主权合法性认同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变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差异引发国家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中的国家认同危机表现为现代化引发国家主权合法性危机、全球化彰显区域间文化差异和价值冲突、流动性凸现民众的群体身份困惑。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国家认同, 现代化, 全球化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society to a modern one exhibited itself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is a process and a result in which citizens produce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emotion and beliefs, and rational endorsement based on cognition and judgment for their states, and thereby obtain a corresponding sense of community. It is an organic unity composed of three interacting elements: territorial identity,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legitimizing identity. Political reformation, social mobi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lead to crisis in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can be revealed as crisis of sovereign legitimacy due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value conflic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a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highlight of people's collective identity confusion due to fluidity.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national identity,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 C911
[1] 廖盖隆, 等.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16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0.
[3] 王笛. 跨出封闭的世界[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8.
[4]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02.
[5] 塞谬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 等, 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58.
[6] 汪信砚.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 哲学研究, 2002(11):22-26.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93.
[8] 金素端. 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全球化异质趋同的历史向度[D]. 广州:中山大学, 2014:41-43.
[9] 史丹利·阿若诺威兹, 彼得·布拉提斯. 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序7.
[10] 姚勤华. 冲破威斯特伐利亚围墙?[J]. 社会科学, 2008(10):15-16.
[11] 帕沙·查特吉. 我们的现代性[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70.
[12] 孔飞力.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中文版序言2.
[13] 刘艳, 王学力. 人口流动迁移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0-35.
[1] 蒂特马斯, 马小婷, 刘继同. 社会政策和经济进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6): 70-77.
[2] 郭伟和. 国家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及其协同演进的现代化进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5-15.
[3] 房亚明, 周文艺. 服务以增能:社会工作嵌入“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22-31.
[4] 萧易忻.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乡村振兴:再思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21-28.
[5] 焦若水, 马治龙. 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与社会工作的新使命[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20-28.
[6] 陈位志. 新时期执政党治理话语体系的构建、特征与意义[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85-90.
[7] 米银俊1,罗嘉文2*,黄艳苹2. 中国台湾社区照顾的变迁对中国大陆养老模式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4): 71-75.
[8] 张学理1, 房亚明2.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3): 78-83.
[9] 罗敏. 协商民主:我国新型城镇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61-69.
[10] 王世斌. 社会转型中华南农村婚姻与家庭幸福度实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6): 54-60.
[11] 赵芳. 家庭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质及其发展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3): 53-57.
[12] 张姝,徐向文. 转型时期西北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甘肃三个典型社区案例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2): 45-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