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8, Vol. 18 ›› Issue (4): 54-59.

• 社会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身份与照顾:农村“双失”儿童的福利困境——基于南京市溧水区的调查

王梦怡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 收稿日期:2017-02-17 出版日期:2018-07-15 发布日期:2018-07-13
  • 作者简介:王梦怡(1990-),女,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 基金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独居留守儿童的福利态度、国家责任及多元治理机制研究”(17CSH06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流动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的社会工作研究”(17YJC840010);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公民权视角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研究——以江苏四个试点城市为例”(KYZZ16_0011)。

Identity and Care: The Welfare Dilemma of Rural Parents-Bereft Childre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ishui District in Nanjing

WANG Mengyi   

  1.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 Received:2017-02-17 Online:2018-07-15 Published:2018-07-13

摘要: 农村困境儿童中更为特殊的群体“双失”儿童,在农村困境儿童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双失”儿童与孤儿有相似之处,即在实际上没有获得父母的监护和照顾,其不同之处是在法律上无法认定其事实孤儿的身份,因而不能获得相应的福利。由于“双失”儿童在政策身份认定、家庭监护、照顾方面存在着特殊困难,更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家族层面予以特殊支持。

关键词: “双失”儿童, 农村, 身份与照顾, 儿童福利

Abstract: In the rural areas, there is a special group of children in plight, namely the children that are bereft of both parents, and their number is on the increase. They are similar with orphans. In reality, they receive no parental guard and care, but legally, they are not identified as orphans. Therefore, they are not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welfare assigned to orphans. They have special difficulties in policy status identification, guardianship and family care. As a result, there is a need for special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community and family to care for them.

Key words: parents-bereft children, the rural area, identity and care, children welfare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崔蓓, 王锦鹏. 坚持"四抓"、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J]. 中国民政, 2017(12):44-45.
[2] 卢利亚.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5):1-6.
[3] 溧水区统计局. 2016年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7-03-03).http://www.nanjing.gov.cn/xxgk/qzf/lsq/lsqtjj/201703/t20170303_4384736.html.
[4] 黄晓燕, 许文清. 事实孤儿社会支持研究:基于三类主体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的实地调查[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40-49.
[5] 贺新春, 阴秀琴. 社会转型期"法律孤儿"抚育模式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5):85-88.
[6] 彭华民. 中国组合式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J]. 学术月刊, 2011(10):16-22.
[7] 彭华民, 黄叶青. 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40-48.
[8] 栾俪云.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8):50-52.
[9] 迈克尔·格罗斯伯格. 美国儿童福利观念的变化(1820-1935)[M]//. 罗森海姆. 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高维俭,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0-2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
[11] 孙奎立, 孙岳, 王文峰.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1):61-67.
[12] 彭华民. 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52-60.
[13] 高敏.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监护缺失与救济——以南京饿死女童事件为例[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5):72-76.
[1] 高丽茹. 农村青少年缘何过度观看短视频——基于14名农村青少年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5-63.
[2] 朱浩, 徐姝红.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福利服务供给的困境与机制创新:以上海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70-78.
[3] 福鹏. 合作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福利多元供给模式研究——以湖北恩施州农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87-96.
[4] 王梦怡, 张砚宸. 云端与落地:“互联网+”时代农村养老难题与路径选择——基于Z省农村智慧养老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78-85.
[5] 刘玉兰, 彭华民. 能力为本的儿童福利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转型研究——以155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为分析对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33-41.
[6] 邓锁, 李斐. 照顾关系的赋权与重构:基于陕西北村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1): 21-32.
[7] 王硕, 杨静, 高万红. 绘本阅读提升农村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的干预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Y镇幼儿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12-19.
[8] 钟耀林. 农村空置小学改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路径新探——基于中国台湾地区社区活化经验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78-88.
[9] 秦永超. 家庭代际互惠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福祉提升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46-51.
[10] 王香丽. 重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109-112.
[11] 万国威, 裴婷昊. 迈向儿童投资型国家: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时代转向——兼论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的建设方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7-13.
[12] 黄晓燕, 张恒茜. 基于制度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转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14-20.
[13] 柳静虹. 西欧儿童福利的多元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21-28.
[14] 孙文中, 孙玉杰. 家庭生态系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构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56-65.
[15] 乔东平, 廉婷婷, 苏林伟.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新发展与新时代政策思考——基于2010年以来的政策文献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78-88,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