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8, Vol. 18 ›› Issue (6): 66-73.
杨君
YANG Jun
摘要: 已有的广场舞研究过多关注其社会功能和生活意义,却忽视了广场舞团队的治理规则、治理结构以及组织形态。在上海S社区广场舞个案调查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切入点,考察广场舞团队的治理结构和规则,深入剖析广场舞的内在运作逻辑与人际互动策略,以期构建一种有组织的生活形态。由于广场舞自发聚集、边界模糊、规则不明确等特点,迫使这一类组织依靠能人来形成内部管理秩序,促进组织本身的稳定发展。组织满足了广场舞群体内心的归属需求,形成了抱团式的内部圈层交往与找朋友式的个体互动两种治理结构。广场舞团队充分利用非制度化的资源,将关系、资源与规则进行重新整合,既是建构社会网络的过程,也是广场舞形成有组织的生活形态的社会基础。
中图分类号:
[1] 罗红希. 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57-59. [2] 杨君,冯燕. 都市女性情感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广场舞群体[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3):96-102. [3] 米莉. 认同、归属与愉悦代群视野下广场舞女性的自我调适与主体建构[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2):62-70. [4] 张丽娟. 家庭核心化趋势给中老年女性造成的社会影响——对大妈广场舞现象的理论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 2015(9):34-41. [5] 张晓丽. 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6):35-39. [6] 李旭鸿, 范年春, 许鑫华, 等. 长期太极拳和广场舞锻炼老年女性骨骼肌含量、骨骼肌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的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9):844-848. [7] 张兆曙. 个体化时代的群体性兴奋——社会学视野中的广场舞和"中国大妈"[J]. 人文杂志, 2016(3):116-112. [8] 张朋,谢浩. 广场健身舞现象的社会学理论阐释[J]. 军事体育学报, 2015(3):84-87. [9] 付宏. 广场舞在我国群众体育运动中的社会稀释效应与凝聚效应解析——以成都市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43-48. [10] 韩天琪. 广场舞纠结的公共空间难题[N]. 中国科学报, 2014-04-18. [11] 曹志刚,蔡思敏. 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 城市问题, 2016(4):96-103. [12] 杨贵华.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J]. 东南学术, 2007(5):117-122. [13] 罗家德, 贾本土. "自组织"的运行之道[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10):94-99. [14] 吴彤. 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55. [15] 杨风禄, 徐超丽.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86-91. [16] 徐永祥.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J]. 教学与研究, 2008(1):24-29. [17] 俞可平.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N]. 学习时报, 2007-04-23. [18] 石崧. 城市空间他组织——一个城市政策与规划的分析框架[J]. 规划师, 2007(11):28-30. [19] 苗东升. 自组织与他组织[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8(4):67-70. [20]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7. [21] 罗家德, 孙瑜, 等. 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0):86-101. [22] 高伟, 陈俊. 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及其运行模式[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14):67-71. [23] 罗家德, 周超文, 郑孟育. 组织中的圈子分析——组织内部关系结构比较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10):4-16. [24] 邓玮. 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32-39. [25] 翟学伟.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J]. 社会学研究, 2014(1):82-103. [26] 刘振, 朱志伟. 目标与结构: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化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2):72-77. |
[1] | 周贤润, 陆清雄. 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瓶颈及其优化路径——基于对贵阳市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61-69. |
[2] | 张乐.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边缘化的生成机理与内涵式发展策略——一个非典型案例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3): 30-45. |
[3] | 刘正峰, 王九洲, 刘亦为. 社会工作“二元市场结构”与注册社会工作师立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85-93. |
[4] | 王天霞. 村庄精英、农民自组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路径创新——基于甲村村民自办春晚的实证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3): 84-91,100. |
[5] | 赵定东, 黄炤羿. 社区营造中的时间银行:优势、困境与改进策略——以兰溪市兰江街道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71-80,91. |
[6] | 黄剑锋, 晏子. 协同治理视角下托底性社会救助机制研究——兼论结构性协同与程序性协同的耦合机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81-91. |
[7] | 同雪莉. 高抗逆力的家庭结构与生效机制研究——基于对长期患病家庭的质性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42-52. |
[8] | 廖鸿冰, 廖彪. 基于居住空间结构变动的城市社区社会服务供给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2): 77-84. |
[9] | 魏新, 何颖. 电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和谐管理双规则机制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82-88. |
[10] | 孙旭友. “人、群体与制度”三重维度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困境与路径——基于CZ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36-41. |
[11] | 陈文华. 两类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比较研究——兼论失独自组织的影响[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63-72. |
[12] | 钟怡, 刘三林. 大数据下广州高校新教育模式的参与度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90-95. |
[13] | 赵琼.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阶段性再探索[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6): 5-12. |
[14] | 荀康伟. 自助组织充权框架的修订 从一个香港家长自助组织中得到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6): 69-73. |
[15] | 陈恩. 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功能——基于江苏、上海的实地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39-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