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求助否认”是指在社会工作主动服务的前提下,遭遇心理困扰的当事人对专业帮助所采取的拒绝或排斥的复杂态度与行为。在中国情境下,求助否认主要表现为以亲友求助代替专业求助、以身体疾病掩盖心理问题、被迫接触下浅尝辄止以及社会压力下自我放弃的行为。针对这四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相应采取四种建构性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即求助者目标前置、重构身体疾病的意义、首次即有收获、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来帮助求助者。
中图分类号:
[1] 李强, 高文珺. 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124-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EB/OL].(2012-10-26). 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cwh/1129/2012-10/27/content_1741177.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16-12-30).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shtml. [5]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EB/OL].(2018-11-16).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812/f305fa5ec9794621882b8bebf1090ad9.shtml. [6] HSIAOWEN C.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help-negat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ole of gender, anxiety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ing, 2014(36): 204-218 [7] PHOENIX K H M, WINNIE W S M. Help-s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hinese[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9(44): 675-684 [8] MICHAEL R P, GONGHUAN Y, YANPING Z,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The lancet, 2002(360): 1728-1736 [9] 王思斌.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1(4): 1-10 [10] PAMELA A C, FRANK P D. Impact of attitudes and suicidal ideation on adolescents' intentions to seek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23): 35-45 [11] HAIDE C, XIAOYI F, CHAOYING L, et al. Associations among the number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tigma, and seeking help from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 path analysis model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44): 356-362 [12] MATT K G, KENNETH S J. The Relation of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An overview[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91(22): 196-203 [13] 陈英俊, 尹蓓莉. 国外关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4): 19-22 [14] 余晓敏, 江光荣. 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6): 426-428 [15] JON D E, WILLIAM S, SUSAN M A.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short form[J]. Psychiatry research, 2008(159): 320-329 [16] 江光荣, 夏勉. 心理求助行为: 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6): 888-894 [17] 王进, 李强. 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倾向及影响因素探析[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56-59 [18] 王思斌.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J]. 学海, 2009(1): 54-61 [19] 李强. 浅析当代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误区[J]. 社会, 2004(7): 43-45 [20] 翟学伟.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 北京: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7: 63-77. [21]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86-92. [22] 曾文星. 文化与心理治疗[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212-215. [23]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211-218. [24] CORALIE J W, FRANK P D. Help-neg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The rol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hopelessnes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0(39): 291-305 [25] 邓锁. 国际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系列宣言[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7(15): 209-222 [26] 古学斌. 为何做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4): 92-97 [27] 罗伯特·K·殷.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 第3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4-6. [28] 萧易忻. “抑郁症如何产生”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视角[J]. 社会, 2016(2): 191-214 [29] NIGEL P, PATRICK O. 建构性社会工作: 迈向一个新的实践[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10-18. [30] 许维素. 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3: 4-11, 164. [31] 许维素.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142. [32] MICHAEL W, DAVID E. 故事、知识、权力: 叙事治疗的力量[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20-24. |
[1] |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
[2] | 杜立婕, 吕静淑. 积极嵌入和嵌合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42-50. |
[3] | 杨超. 中国社会工作的法治维度[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35-41. |
[4] | 黄耀明. 融合与超越:社会工作督导发展困境与本土化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6): 26-31. |
[5] | 杜立婕, 翟松. 都市佛教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上海、西安、成都三地的寺院活动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1): 13-18. |
[6] | 袁芮. 家庭治疗在本土情境中的运用——以鲍温家庭系统理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2): 36-43. |
[7] | 童敏, 史天琪. 本土社工机构督导的层次和功能:一个探索性框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5-10. |
[8] | 吴金凤, 刘忠权. 社会工作伦理研究热点趋势分析——基于共词分析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24-30. |
[9] | 林诚彦.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想象”及其影响[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31-38. |
[10] | 童志锋. 本土化与专业化:浙江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24-29. |
[11] | 徐志健.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46-51. |
[12] | 谢宇1, 谢建社2. 本土化视野下的孝道价值观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5): 66-72. |
[13] | 黄锦淑. 佛山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和社工实践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4): 23-30. |
[14] | 王震, 杨荣. 个案管理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3): 53-58. |
[15] | 王春霞. 民国时期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究——以北平、成都、南京三地的实践为中心[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