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3, Vol. 23 ›› Issue (3): 5-14.

• 社会工作 •    下一篇

经由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潘泽泉, 罗宇翔, 曾木, 王晓   

  1.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收稿日期:2023-03-07 出版日期:2023-05-15 发布日期:2023-05-30
  • 作者简介:潘泽泉(1970-),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20&ZD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治理转型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9ASH003)。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by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AN Zequan, LUO Yuxiang, ZENG Mu, WANG Xiao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5, China
  • Received:2023-03-07 Online:2023-05-15 Published:2023-05-30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认识论前提、方法论准则和价值基石。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社会工作的中国化和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要立足中国实践,紧扣时代脉搏,突出问题意识,强化主体思维,彰显自信包容;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是迈向人民的社会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工作,是共建美好生活的社会工作,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工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工作。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工作, 理论自信

Abstract: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epistemological premises,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and value cornersto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ese-style modeization has important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values in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realizing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oretica confidence of social work in China.In this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should be based on Chinese practic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reinforcing the main idea and demonstrating confidence and tolerance,in addition ,put into practice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e,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and ultimately to build a Chinese social work discourse and knowledge system.In conclusion, the new Chinese-style social work is people-oriented, with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a vision of a better life. It will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 a way that the people build, govern and share together.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ocial work, theoretical confidence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02).
[2] 习近平. 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20): 5-7
[3] 李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9-17
[4] 潘泽泉.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知识建构如何可能[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3): 29-41,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64.
[6] 吴铎, 陈良瑾, 张昱. 中国社会工作二十年发展状况分析与前瞻[M]//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社会工作蓝皮书: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38.
[7] 王思斌. 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29-38
[8]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 55-60
[9] 关信平. 论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5): 21-27,144
[10] 马峰.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更好发展“中国蓝图”[J]. 哲学研究, 2022(6): 13-21
[11] 王思斌. 困弱群体的参与性共同富裕与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J]. 社会工作, 2022(1): 1-8,100
[12] 王思斌. 发挥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8): 8
[13]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中国民政, 2021(20): 4-6
[14] 马雪松. 第三次分配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利好[J]. 人民论坛, 2021(28): 14-17
[15] 徐选国, 秦莲. 社会工作参与共同富裕: 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学习与实践, 2022(6): 100-112
[16] 莫腾飞, 曾守锤, 唐立. 迈向第三次分配: 社会工作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2): 156-163,166
[17] 陆士桢, 王志伟.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双重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 新视野, 2020(1): 43-49
[18] 张和清, 尚静.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21(6): 68-89,227-228
[19] 李磊. 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18(1): 1-8
[20] 张三元. 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5): 83-92,160
[21] 马纯红. 论实现美好生活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关联[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1): 35-43
[22] 项久雨.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1): 4-24,204
[23] 闵学勤. 社区营造: 通往公共美好生活的可能及可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8(6): 55-62
[24] 户雅琦, 张樹沁, 李贵才. 找回作为分析框架的社区[J]. 社会学评论, 2022(5): 184-201
[25] 潘泽泉. 行动中的社区建设: 转型和发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
[26] 徐选国, 徐永祥.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 内涵, 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 社会科学, 2016(7): 87-96
[27] 徐珣. 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协商联动机制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社区“金点子”行动为契机的观察[J]. 公共管理学报, 2018(1): 96-107, 158
[28] 陈成文, 赵杏梓, 张丽芬. 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 77-82
[29] 赵一红. 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人民观[J]. 河北学刊, 2019(6): 132-137
[30] 王思斌.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与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J]. 社会工作, 2020(2): 3-9,108
[31] 吴磊.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绩效评估研究——基于合法性理论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6): 50-55
[32] 黄红. 社会工作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合法性建构——以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实践为例[J]. 学习与探索, 2022(8): 47-54
[33] 王杰, 徐选国. 我国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路径重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41-49
[34] 罗家为, 冯志峰. 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转向: 社会化与专业化[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6): 114-124,128
[35] 王阳, 熊万胜. 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 效率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及其变迁[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7): 87-99
[36] 卫小将. 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研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6): 81-85
[37] 叶淑静, 戴利有.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何以可能?[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103-110
[38] 李青, 陈成文, 王勇. 论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建设[J]. 社会工作, 2020(2): 70-77,111
[39] 王杨. 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分析维度[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 39-45
[40] 王思斌. 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30-37
[41] 成洪波, 徐选国, 徐永祥.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及其实践逻辑——基于东莞市横镇的经验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7): 126-135
[42] 习近平.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J]. 当代世界, 2017(12): 4-7
[43] 锁利铭. 面向共同体的治理: 功能机制与网络结构[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6): 71-78
[44]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 2015-09-29(002).
[45] 李迎生, 蔡康鑫. 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行性、因应性变革与切入点[J]. 江海学刊, 2020(5): 105-114
[46] 施旦旦. 社会工作知识生产、扩散以及本土化回应[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28-36
[47] 李友梅. 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真正从“地方”走向“世界”[J]. 探索与争鸣, 2017(2): 26-29
[1] 秦海波, 李玉昆. 社会工作者高离职倾向诱发机制研究——基于CSWLS 2019的组态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34-43.
[2] 徐皓洋, 张永红. 一线社会工作者自我同情对共情疲劳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44-52.
[3] 纪文晓, 林海波. “结构—关系—权力”分析框架下社会工作督导成效及其提升路径——基于Z市社会工作督导模式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65-77.
[4] 黄丹, 罗英廷, 林文亿. 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胜任力量表的开发与检验[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3): 15-22.
[5] 陈泳欣, 陈紫璐.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及展望——基于2017—2021年CNKI论文的内容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3): 23-31.
[6] 施旦旦. 从“自我关怀”到“生命关怀”:社会工作的“生命”转向及其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3): 32-38,79.
[7] 何雪松, 于钰, 程怡雯. 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2): 5-17.
[8] 周玲, 张东. 在线金融教育对社会工作者金融素养提升的作用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2): 37-46.
[9] 魏玺昊, 王寒温, 许艳萍, 徐选国. 社会工作促进易地搬迁村民社区参与的转化机制——以云南省苗村专业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2): 74-84.
[10] 唐咏, 倪小琪. 民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角色清晰的中介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1): 53-61.
[11] 居正, 于铁山. 后发外生型赋能: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及影响因素——基于CSWLS2019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1): 62-70.
[12] 马凤芝. 新文科建设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6-8.
[13] 顾东辉. 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专业超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9-12.
[14] 何雪松. 建立社会工作的数据科学——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12-14.
[15] 张和清, 徐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6): 14-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