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19, Vol. 19 ›› Issue (3): 55-63.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HONG Pei, DENG Quanyang
CLC Number:
[1] | 何雪松. 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 探索与争鸣, 2016(11):40-42 |
[2] | 周晓虹. 社会心态、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J]. 探索与争鸣, 2016(11):32-35 |
[3] | 马超峰, 薛美琴. 社会治理中的情感回归与张力调适[J]. 兰州学刊, 2018(2):181-189 |
[4] | 李光勇. 青年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歧视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D市三个区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5):15-19 |
[5] | 骆群. 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网络排斥的成因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2):117-118 |
[6] | 金碧华. 对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 2009(5):76-82 |
[7] | 井世洁. 断裂与重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以上海市J区为例[J]. 社会科学, 2012(9):65-71 |
[8] | 章友德, 李光勇.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32-38 |
[9] | 庞荣. 青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水平测量与构建——基于上海市的问卷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7):109-114 |
[10] |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等.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心理科学, 2006(6):1452-1455 |
[11] | 魏然. 78例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9):1703-1705 |
[12] | 杨彩云. 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融入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0-20 |
[13] | 文军, 高艺多. 社区情感治理: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33 |
[14] | 苗伟明. 再社会化与罪犯改造——再社会化在罪犯改造活动中的特殊性及其表现[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3(5):69 |
[15] | 洪佩, 费梅苹. 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机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4):108-113 |
[16] | 王莹.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52 |
[17] | 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 社会学研究, 2005(5):202-223 |
[18] | 胡学雷.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J]. 东北亚论坛, 2002(2):62-63 |
[19] | 莫颖怡. 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J]. 国际新闻界, 2006(5):48-51 |
[20] | 雍恒一, 周甜, 李鹏, 等. 互动与话语中的身份建构——师范生一项实习的案例分析[J]. 教育探索, 2013(9):31-34 |
[21] | 耿菲. 基于课堂教学的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身份建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20-24 |
[22] | 赵晔琴.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J]. 社会, 2007(6):175-187 |
[23] | 李蔚, 刘能. 外来流动人口的身份建构[J]. 重庆社会科学, 2015(3):34-40 |
[24] | MICHAEL A H, DEBORAH J T, KATHERINE M W. 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5, 58(4):255-269 |
[25] | 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 孙俊才, 文军,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4. |
[26] | 胡全柱. 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 上海:上海大学, 2010:13. |
[27] | 李汉林, 魏钦恭, 张彦.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2):121-143 |
[28] |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6(5):113-119 |
[29] | 李树茁, 任义科, 靳小怡, 等.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8(2):1-8 |
[30] | 史秋霞, 王毅杰. 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J]. 青年研究, 2009(6):58 |
[31] | 卢晖临, 潘毅. 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J]. 社会, 2014(4):1-22 |
[32] | 余晓敏, 潘毅. 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J]. 社会学研究, 2008(3):143-167 |
[33] | 朱虹.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J]. 社会, 2008(6):153-174 |
[34] | 郭台辉. 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理路[J]. 社会, 2013(5):7 |
[35] | 诺尔曼·丹森. 情感论[M]. 魏中军, 孙安迹, 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
[36] | CONKLIN J. Why crime rates fell[M]. 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3:107-109 |
[37] | 骆群. 社区矫正服务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排斥——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青年研究, 2008(5):26-29 |
[38] | 高飞. 社区矫正服务对象的社会排斥分析——基于广州市某社区矫正试点的个案分析[J]. 思想战线, 2010(S2):175-176 |
[39] |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 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40] | 骆群.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20 |
[41] | 黄京平, 席小华. 社区矫正工作者手册[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23. |
[42] | 杨彩云. 制度约束下社区服刑人员的"守法逻辑"及社会工作介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35-38 |
[43] | 史柏年. 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社区矫正性质定位思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2-27 |
[44] | 顾晓明, 任建华, 邱炜, 等. 规范与循证矫正——南通市崇川区社区矫正生命树的实践探索[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2. |
[45] | 郑永君.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及其增权机制[J]. 青年探索, 2017(2):36-44 |
[46] | 欧文·戈夫曼.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 宋立宏,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99. |
[47] | 杨柳, 邓容容. 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4):57-65 |
[48] | 刘念.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介入困境及专业教育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2):67-74 |
[49] | 景晓芬.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 甘肃理论学刊, 2004, 24(2):23. |
[50] | 杨彩云. 流动性体验与差序化认同: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 2018(5):84-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