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 2022, Vol. 22 ›› Issue (5): 15-28.
• SHEHUI GONGZUO • Previous Articles
LIN Fangfei, ZHANG Zihao
CLC Number:
[1] 古学斌, LENA DOMINELLI. 环境危机背景下绿色社会工作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3): 37-49 [2] MATTHIES A, NARHIK, WARD K. The eco-social approach in social work[M]. Jyväskylän: Sophi, 2001: 5-12. [3] BESTHORN F H. Deep ecology’s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work: a ten-year retro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 21(3): 248-259 [4] 莉娜·多米内利. 绿色社会工作: 从环境危机到环境正义[M]. 王景迁, 齐文华, 吴玥,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5] PEETERS J. The place of social work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wards eco-social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 21(3): 287-298 [6] 张和清, 尚静.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21(6): 68-89,227-228 [7] 古学斌, 兰茜, 齐华栋. 老年人与地方营造: 一项跨学科灾后社区重建的行动研究[J]. 社会工作, 2020(3): 3-15,109 [8] 古学斌, 齐华栋, LENA DOMINELLI L. 空间正义与绿色社会工作介入: 四川雅安灾后参与式社区设计的行动研究[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20(1): 1-21,216 [9] 张引, 庄优波, 杨锐. 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研究[J]. 风景园林, 2020(3): 18-23 [10]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 林海彦, 译.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8. [1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与自然和平相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 [EB/OL].[2021-02-18]. https://wedocs.unep.org/xmlui/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34948/MPN_ch.pdf. [12]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EB/OL].[2020-10]. https://zaihaifangyu.cn/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0-Global-Natural-Disaster-Assessment-Report-CH.pdf. [13]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与全球减灾和恢复基金(GFDRR)报告[EB/OL]. (2016-11-14). https://www.shihang.org/zh/news/press-release/2016/11/14/natural-disasters-force-26-million-people-into-poverty-and-cost-520bn-in-losses-every-year-new-world-bank-analysis-finds. [14] 世界自然基金会. 地球生命力报告[EB/OL]. [2022-03-10]. https://livingplanet.panda.org/zh-hk/. [15] COX N, YOUNG B E, BOWLES P, et al. A global reptile assessment highlights shared. conservation needs of tetrapods[J/OL].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64-7. [16]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90%以上儿童每天呼吸有毒的空气[EB/OL]. (2018-10-29)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29-10-2018-more-than-90-of-the-world%e2%80%99s-children-breathe-toxic-air-every-day. [17] 联合国. 联合国新报告分析三大相互关联的环境危机[EB/OL]. [2021-02-18].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2/1078302. [18] 高丽, 于梦娇, 赵环.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议题与社会工作的绿色转向[J]. 新视野, 2018(4): 69-75 [19] 严骏夫, 徐选国. 从社会正义迈向生态正义: 社会工作的理论拓展与范式转移[J]. 学海, 2019(3): 87-93 [20] 程鹏立. 环境社会工作: 理论、实务与教育[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94-103 [21] 陈星星, 徐选国. 绿色社会工作: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新论述——兼论对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1-10 [22] 罗桥. 环境社会工作: 概念、价值观与实践路径[J]. 学习与探索, 2020(2): 43-51, 199 [23] 曹诗颂, 王艳慧, 段福洲, 等. 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8): 2614-2622 [24] MILLER S E, HAYWARD R A, SHAW T V. Environmental shifts for social work: a principles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 21(3): 270-277 [25] RAMSAY S, BODDY J.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a concept 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6, 47(1): 68-86 [26] 尚静, 张和清. 贫困、环境退化与绿色减贫——一个华南村庄的社会工作实践案例研究[J]. 开放时代, 2020(6): 61-76,7 [27] 古学斌, 张和清, 杨锡聪. 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 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4(2): 79-88 [28] 娄建君. 论社区共管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6): 10-11 [29] 谢屹, 温亚利. 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 林业调查规划, 2005(6): 81-83 [30] 杨锐. 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J]. 中国园林, 2003(7): 10-15 [31] 靳乐山, 左停, 董炳艳, 等.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共管综述[C]//李小云, 左停, 靳乐山. 共管: 从冲突走向合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07-235. [32] 张琛.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研究[C]//李小云, 左停, 靳乐山. 共管: 从冲突走向合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52-173. [33] 张金良, 李焕芳, 黄方国. 社区共管——一种全新的保护区管理模式[J]. 生物多样性, 2000(3): 347 [34] 李忠, 马静, 徐基良, 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成效评价[J]. 林业经济, 2016(7): 27-31 [35] 张引, 杨锐.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分析和改革建议[J]. 中国园林, 2020(8): 31-35 [36] 石慧书, 刘惠芬, 何兴东.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1(1): 78-82 [37] 张艳.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J]. 人民论坛, 2016(2): 169-171 [38] 张引, 刘海龙, 杨锐. 社区共管与协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秦巴山脉区域5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 中国工程科学, 2020(1): 111-119 [39] 刘静, 苗鸿, 郑华, 等.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J]. 生态学报, 2009(1): 259-271 [40] 宋志勇,召玉龙, 张忠员, 等.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与思考[J]. 林业调查规划, 2020(6): 69-73,112 [41] 廖凌云, 赵智聪, 杨锐. 基于6个案例比较研究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保护模式解析[J]. 中国园林, 2017(8): 30-33 [42] 张艳.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困境及应对思路[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20): 92-94 [43]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2卷)[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595. [44] 严海蓉, 陈航英.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 争论与反思[J]. 开放时代, 2015(2): 180-200,8 [45]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5. [46] DOMINELLI L. Environmental justice at the hear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greening the profe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3, 22(4): 431-439 [47] 徐永祥. 试论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56-60 [48] 文军, 吕洁琼. 社区为本: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及其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0-18 [49] 古学斌. 性别性受苦——中国贵州苗族中年妇女关于家庭暴力的口述见证[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4): 3-21 [50] 古学斌, 张和清, 杨锡聪.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 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 社会学研究, 2007(6): 161-179,244-245 [51] 文军, 黄锐. 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6): 74-78 [52] 左停, 靳乐山, 李小云, 等. 思茅市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证研究[C]//李小云, 左停, 靳乐山. 共管: 从冲突走向合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07-235. [53] DENNIS SALEEBEY.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 李亚文, 杜立婕, 译.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11-232. [54] 李图强. 以优势视角设计: 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实践[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8): 4-8 [55] DOMINELLI L.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a changing profession[M]. 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04: 159. [56] 何国良. “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质[J]. 社会建设, 2021(1): 3-16 [57] 何雪松, 王天齐. 社会工作的关系思维: 三个传统与新的综合[J]. 新视野, 2021(6): 62-69 [58] 郭伟和. 迈向反身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若干争论及其超越[J]. 学海, 2018(1): 125-133 [59] 侯利文. 社会工作知识论基础的再认识——兼论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向[J]. 学习与实践, 2019(5): 68-77 [60] 文军, 吴越菲. 社区为本: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本土实践——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J]. 河北学刊, 2016(5): 153-160 [61] NUGGEHALLI R K, PROKOPY L S. Motivating factors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explain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co-management of Sri Lankan forest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9, 11(4): 288-293 [62] NEWAZ W, SHAHRIAR R. Wetland resource governance in Bangladesh: an analysis of community-based co-management approach[J].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2019, 32(4): 1-12 [63]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07-231. [64] LÖWY M. Ecosocialism: a vital synthesis. [EB/OL]. [2022-12-12]. https://mronline.org/2020/12/12/ecosocialism-a-vital-synthesis/. [65] SAITO K. Marx’s theory of metabo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J].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20, 28(2): 1-22 [66] BERNSTEIN H. Class dynamics of agrarian change[M]. Bloomfield: Kumarian Press, 2010: 16. [67] 杨明, 骆江玲, 明亮. 论替代生计项目在乡村的发展——以NGO在三江平原生态保护项目为例[J]. 农村经济, 2010(4): 101-104 [68] 尚静, 张和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1-41 [69] 张和清, 古学斌, 杨锡聪. 中国灾后社区重建的结构性困境及其出路思考——以绿耕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为例[J]. 新西部, 2018(13): 25-31 [70] 闫红红, 郭燕平, 古学斌. 合作经济、集体劳动与农村妇女——一个华南村落的乡村旅舍实践案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7(6): 36-47 [71] 宋志娇. 高寒草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亟待创新[J]. 经济导刊, 2015(10): 71-75 [72] CHEN H, SHIVAKOTI G, ZHU T, et al.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and community based co-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in China: changes and improvemen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49(1): 219-228 [73] BEGOSSI A, BROWN D. Experiences with fisheries co-manage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3, 26(8): 135-152 [74] 巨力. 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EB/OL]. (2019-11-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11/01/c_1125178887.htm. [75] 洪大用. 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J]. 探索与争鸣, 2013(10): 4-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