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7, Vol. 17 ›› Issue (3): 86-90.

• 社科探索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协会+团队+项目”模式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张立俊, 林良盛, 余金   

  1.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 收稿日期:2016-04-07 出版日期:2017-05-15 发布日期:2017-05-15
  • 作者简介:张立俊(1986-),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
  • 基金资助:

    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工科专业型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研究”(14QNYB021);广东工业大学共青团研究课题“高校学术型社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5XG1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 Team + Project” Model

ZHANG Lijun, LIN Liangsheng, YU Jin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 Received:2016-04-07 Online:2017-05-15 Published:2017-05-15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不少制约与困难,其中主要因素就是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构建“协会+团队+项目”的创新机制,提出以专业型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培养模式,以期突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不断深化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

关键词: 协会, 团队, 项目, 创新型人才, 模式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onstraints and difficulties, the main factor of which is the lack of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Taking a lo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model-"association + team + project", which is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 rel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and oriented towa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t can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association, team, project, innovative talents, model

中图分类号: 

  • G640
[1] 田小平, 张治国.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教育, 2014(7): 100-102.
[2] 林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 76-77.
[3] 陆锦冲.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 2012(23): 55-56.
[4] 邱洪斌, 高文祥, 姜重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 145-148.
[5] 吴连臣, 王红琳, 陈曦.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5): 3-5.
[6] 孔文军, 李金明.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21): 16-17.
[7] 陈平.大学生科技创新价值与实现机制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4(1): 29-31.
[8] 冯锦敏.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文教资料, 2012(5): 135-137.
[9] 凤启龙.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3): 96-99.
[10] 刘德才.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6(1): 82-83.
[11] 刘荣, 黄龙, 朱竹青. 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2): 52-54.
[12] 胡建茹, 王娟.加强专业社团建设 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增): 185-187.
[13] 孟凡超.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导报, 2014, 32(25): 90
[14] 雷梅莉, 李金成, 张丽萍. 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15(22): 78-80.
[15] 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91-96.
[1] 陈泳欣, 吴永辉. 分层普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养老福利服务——基于NS区的考察[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73-79.
[2]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3] 李学斌. “全程—广域”临床取向:社会救助领域中的社会工作整合实践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25-34.
[4] 汤耀平, 胡旭莹. 筹资与长期护理:广州市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优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61-69.
[5] 金英爱, 胡述耀, 石苗苗, 杨伟迪. 国际社区福利输送系统成效最大化的专业组合因素研究——以“韩国大邱社区抗疫社会工作与志愿行动”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79-86.
[6] 方巍. 我国社会服务项目的鉴定性评估及其国际视野下的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25-32.
[7] 刘玉兰, 彭华民. 能力为本的儿童福利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转型研究——以155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为分析对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33-41.
[8] 刘斌志. 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舞动疗法:实践模式与程序指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5): 51-60.
[9] 韩江风. 社会工作协会角色失调的双向维度:角色越位与缺位——以M市社会工作协会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41-50.
[10] 顾江霞.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三重逻辑”辨析——以广州和佛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1): 64-72.
[11] 李敏, 梁瑜欣. 多民族社区人际信任构建——蒙汉杂居C社区向互嵌型发展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6): 60-69.
[12] 聂玉梅, 黎江. 委托代理视角下社会服务项目第三方评估实践及其运作逻辑——基于H市实践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42-52.
[13] 吴耀健. 未完成的专业化: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标准中管理与专业的动态平衡[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53-61.
[14] 童峰, 杨轶, 喻成林. 循证社会工作介入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62-68.
[15] 同雪莉. 高抗逆力的家庭结构与生效机制研究——基于对长期患病家庭的质性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42-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