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人口老龄化、癌症发病常态化及死亡医学化的趋势,人的死亡地点逐渐从家庭转向医院,这使得临终关怀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邻避抗争和信任不足的原因,临终关怀设施建设较难推进,加之政策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力度不足,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发展缓慢。从医务社工视角看,现阶段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仅靠医疗和民政部门难以满足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仅靠调整某一部门政策也难以满足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鉴于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建议从社会治理视角探讨临终关怀:积极建构临终关怀政策,正视传统观念局限性,倡导新的生死观;政府主导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推动宏观制度与微观实务相结合;同时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中图分类号:
[1] 杜鹏, 王永梅. 中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1):95-101. [2]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 (population database)[EB/OL].(2009-03-11). http://esa. un.org/unpd/wpp/. [3] STEWART W, WILD C P.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M].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14-15. [4] DAVIES E. HIGGINSON I J.Palliative Care for Older People:Better Practice[EB/OL] [2017-05-26].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107290/1/e95052. [5] 景军, 袁兆宇. 在医院去世与在家中去世——有关中国公民死亡地点的社会学辨析[J]. 思想战线.2016(2).14-18. [6] ARIÈS P.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M],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5:130-131. [7] SINCLAIR P. Rethinking palliative care:a social role valorization approach[M]. Policy Press, 2007:45-47. [8] 周脉耕, 杨功焕. 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6):535-537. [9] 陈竺.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43. [10] CHOCHINOV H M. Dignity-conserving care-a new model for palliative care:helping the patient feel valued[J]. Jama, 2002(17):2253-2260. [11] HIGGINSON I J, SEN-GUPTA G J A. Place of care in advanced cancer: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patient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00(3):287-300. [12] FLORY J, YOUNG-XU Y, GUROL I, et al. Place of death:US trends since 1980[J]. Health affairs, 2004(3):194-200. [13] 临终关怀医院为何难建?[EB/OL]. (2014-03-11). http://focus.news.163.com/14/0311/10/9N237NHF00011SM9.html. [14] 上海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介绍[EB/OL]. (2012-02-22). http://weisheng.pudong.gov.cn/ws_2jzkyy/2012-02-20/Detail_413389.html. [15] FINEBERG I C. Social work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J].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2010,26(4):314. [16] 张庆宁.卞燕.综合医院里的临终关怀——妇科肿瘤病房和ICU的人类学观察[J].社会科学,2007(9):129-136. [17] 吕振波, 张晋. 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23. [18] 李嘉诚基金会"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背景及发展历程[EB/OL]. (2015-12-31). http://www.hospice.com.cn/project_intro.aspx. [19] 苏永刚, 马娉, 陈晓阳. 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 2012(2):48-54. [20] 罗维, 施永兴, 庞连智. 上海市登记注册临终关怀机构的资源及服务功能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1787-1790. [21] 广东推出善终关怀预约上门服务专业人士提供心理疏导等项目[EB/OL].(2016-04-04). http://gd.people.com.cn/n2/2016/0404/c123932-28073115.html. [22] 牛欢欢. 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86. [23] 陈春燕, 罗羽, 谢容.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05(2):26-28. [24] 唐咏. 我国城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3):173-175. [25] 王敏. 临终关怀呼吁实质性的政策支持——访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庞连智[J].社会观察.2007(9):16-17. [26] 刘继同, 袁敏. 中国大陆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前瞻[J]. 社会工作, 2016(4):34-49. [27] 穆光宗. 成功老龄化:中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想[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55-61. [28] 李斌, 王镱霏. 走向协同型的社会治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21-26. |
[1] | 陈静. 外力与内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获得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69-77. |
[2] | 卓彩琴, 张雪辉, 张倩昕. 助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基于广东省盲人协会的个案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6): 50-60. |
[3] | 郭伟和. 国家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及其协同演进的现代化进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5-15. |
[4] | 唐咏, 陈海燕, 叶芙蓉, 罗鹏. 二维政策工具框架下我国临终关怀政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89-98. |
[5] | 王天霞. 村庄精英、农民自组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路径创新——基于甲村村民自办春晚的实证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3): 84-91,100. |
[6] | 黄庆林. 疾疫、谣言与19世纪末年粤港澳地区的社会治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6): 79-85,92. |
[7] | 银平均, 黄文琳.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体系建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1): 81-91. |
[8] | 任文启. 司法社会工作:新时代人民调解的回归与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3): 5-11,27. |
[9] | 蔡想, 陈社英. NGO与社会发展——论社会组织、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3): 72-77. |
[10] | 卢文刚, 王雅萱.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组织信任危机应对与品牌重塑——基于灾害成因理论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45-54. |
[11] | 孙奎立, 王国友, 曾敏睿. 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问题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55-62. |
[12] | 陈位志. 新时期执政党治理话语体系的构建、特征与意义[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5): 85-90. |
[13] | 萧易忻. 双向运动下医务社工协调医患冲突的角色定位——中国台湾地区案例的借鉴[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3): 12-18. |
[14] | 陈瑞, 孙静. 社会治理视角下民办社工机构与政府合作模式研究——以安徽省“政社合作”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78-82. |
[15] | 许芸. 社会组织参与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的行动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6): 41-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