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专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工作自身素养和环境机会结构的双重影响。当社会工作专业受制于历史积淀少、本土化不足和外界支持缺乏等不利因素影响而发展缓慢的时候,高校内部的机会结构则成为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案例分析表明,高校内部的结构性力量通过能力否认、发展机会剥夺和结构固化等一系列系统性边缘化行动,逐步将社会工作专业置于高校内部学科专业体系的不利地位,显著削弱了社会工作专业自我发展的成效,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培育、专业能力的积淀及其专业功能的发挥,给社会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发展危机。减轻边缘化的危害,化解发展危机,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所在高校共同努力,以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李芳. 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专业支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社会工作发展成就巡礼[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28): 10-11 [2] 王思斌. 走向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5): 5-11 [3] 柳拯, 黄胜伟, 刘东升.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5-16 [4] 关信平. 论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5): 21-27 [5] 文军, 吕洁琼. 社会工作专业化: 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J]. 河北学刊, 2018(4): 156-163 [6] 贺志峰. 20世纪以来我国两波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自E·M·罗杰斯的框架[J]. 社会与公益, 2018(8): 88-90 [7] 史臣, 原心洁.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驱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5): 76-82 [8] 于海利, 贺庆生.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推进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3): 64-70 [9]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 207 [10]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11] 史柏年. 教师领办服务机构: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性选择[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0-35, 59 [12] 尹阿雳, 赵环, 徐选国. 双向嵌入: 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新视角[J]. 社会工作, 2016(3): 47-55 [13]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 101-108 [14] 张昱, 孙志丽. 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31-38 [15] 卫小将. 土生化: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之构想[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 108-111 [16] 刘威.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J]. 中州学刊, 2011(3): 120-124 [17] 殷妙仲. 专业、科学、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J]. 社会科学, 2011(1): 63-71 [18] 李伟, 张昱.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研究: 回顾与反思[J]. 理论月刊, 2015(10): 134-139 [19] 何雪松.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结构—行动”的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41-46 [20] 郭伟和. 嵌入和自主——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民政, 2016(23): 21-22 [21] 宋洁. 社会工作十年发展的成效测量——基于37份2016年地方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的文本分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65-70 [22] 文军.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 社会科学, 2009(7): 66-70 [23] 葛忠明. 从专业化到专业主义: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潜在问题[J]. 社会科学, 2015(4): 96-104 [24] 王婴.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非均衡、非协调发展——历史社会学视角下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31-41 [25] 侯利文, 徐永祥. 被忽略的实践智慧: 迈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新方法论[J]. 社会科学, 2018(6): 82-93 [26] 史柏年. 如何填补?社会工作教育先行之缺![J]. 中国社会工作, 2012(30): 18-19 [27]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1995(2): 97-106 [28] 史柏年. 新世纪: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0-35 [29] 熊跃根.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23-28 [30] 周冬霞, 慈勤英. 专业化: 社会工作获得“承认”的必由之路[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1): 92-96 [31] 刘华丽.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33-37 [32] 赵怀娟. 回应需求: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契机与策略[J]. 社会工作, 2012(2): 40-44 [33]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转型与金融社会工作发展[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95-101 [34] 关信平. 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J]. 社会建设, 2017(4): 12-15 [35] 向德平.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 2008(5): 85-87 [36] 何雪松, 刘仕清. 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10-116 [37] 阿克塞尔·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M]. 胡继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00-135. [38] 王思斌. 走向承认: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河北学刊, 2013(6): 108-113 [39] 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 33(6): 881-893 [40] SIMON CHENG, KATHRYN J LIVELY. Multiracial self-identification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arginal man theory[J]. Social forces, 2009, 88(1): 61-98 [41] 徐晓军, 张楠楠.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0(3): 145-168, 245 [42] 徐选国. 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 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8): 184-193 [43]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 社会工作的全球定义 [EB/OL]. [2020-09-04]. https://www.iassw-aiets.org/zh-CN/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review-of-the-global-definition/. [44] 王思斌. 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叠错现象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5-11, 82 [45] 玉苗. 教育场域的权力合谋与失衡: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双重境遇分析[J]. 社会工作, 2016(4): 102-109 [46] 陈伟杰, 矫杨. 社会工作承认过程的多元分析框架——妇联服务专业化中的迂回式承认[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1): 27-42 [47] 张乐. 植入、嵌入和融入: 社会工作的“在地化”路径[J]. 社会工作, 2019(2): 3-17, 108 [48] 金岳霖. 形式逻辑[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351. [50] 瞿振元.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2): 12-13, 21 [51] 崔瑞霞, 谢喆平, 石中英.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概念来源、历史变迁与主要内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6): 1-9 [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2017-10-27). 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54] 王思斌. “双一流”建设中社会工作的创新和依附性发展[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22): 46 [55] 彭华民. 中国社会工作学科: 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自主性研究[J]. 社会科学, 2017(7): 66-73 [56] 何雪松. 社会工作学: 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学海, 2015(3): 41-46 [57]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46. [58] 杨发祥, 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 学海, 2018(3): 125-131 [59] 陈文华, 钟耀林, 郑广怀. 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J]. 社会工作, 2020(4): 61-76, 111 [60] 郑广怀. 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 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J]. 学海, 2020(1): 106-112 |
[1] |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
[2] |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
[3] |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
[4] |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
[5] |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
[6] |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
[7] |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
[8] |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
[9] |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
[10] |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
[11] |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
[12] |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
[13] |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
[14] | 何雪松, 王天齐. 2021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15. |
[15] |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