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1, Vol. 21 ›› Issue (3): 30-45.

• 社会工作 •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边缘化的生成机理与内涵式发展策略——一个非典型案例分析

张乐   

  1. 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山东 威海,264209
  • 收稿日期:2020-10-02 出版日期:2021-05-15 发布日期:2021-05-21
  • 作者简介:张乐(1978-),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 基金资助:
    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面上资助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多中心协同培养模式研究”(B2016M011)。

The Marginalization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Crisis of Social Work Major: A Case Study of a University

ZHANG Le   

  1.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Shandong, 264209, China
  • Received:2020-10-02 Online:2021-05-15 Published:2021-05-21

摘要: 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专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工作自身素养和环境机会结构的双重影响。当社会工作专业受制于历史积淀少、本土化不足和外界支持缺乏等不利因素影响而发展缓慢的时候,高校内部的机会结构则成为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案例分析表明,高校内部的结构性力量通过能力否认、发展机会剥夺和结构固化等一系列系统性边缘化行动,逐步将社会工作专业置于高校内部学科专业体系的不利地位,显著削弱了社会工作专业自我发展的成效,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培育、专业能力的积淀及其专业功能的发挥,给社会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发展危机。减轻边缘化的危害,化解发展危机,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所在高校共同努力,以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边缘化, 发展危机, 机会结构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dual qualities of social work and the external opportunity structure.When social work major is slow to develop due to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les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insufficient localization and lack of external support, the intern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of school become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case analysis shows that structural forces inside a university put social work major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 whole discipline system of a university through a series of marginalization such as negation of competence, deprivation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structural solidification. It has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lf-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major,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e accumulation of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play of professional functions, and brought a serious professional crisis to social work. Reducing the dangers of marginalization and resolving the development crisis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social work major and universities to truly achiev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work, marginalization, development crisis, opportunity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 C916
[1] 李芳. 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专业支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社会工作发展成就巡礼[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28): 10-11
[2] 王思斌. 走向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5): 5-11
[3] 柳拯, 黄胜伟, 刘东升.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5-16
[4] 关信平. 论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5): 21-27
[5] 文军, 吕洁琼. 社会工作专业化: 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J]. 河北学刊, 2018(4): 156-163
[6] 贺志峰. 20世纪以来我国两波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自E·M·罗杰斯的框架[J]. 社会与公益, 2018(8): 88-90
[7] 史臣, 原心洁.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驱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5): 76-82
[8] 于海利, 贺庆生.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推进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3): 64-70
[9]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 207
[10]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11] 史柏年. 教师领办服务机构: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性选择[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0-35, 59
[12] 尹阿雳, 赵环, 徐选国. 双向嵌入: 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新视角[J]. 社会工作, 2016(3): 47-55
[13]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 101-108
[14] 张昱, 孙志丽. 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31-38
[15] 卫小将. 土生化: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之构想[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 108-111
[16] 刘威.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J]. 中州学刊, 2011(3): 120-124
[17] 殷妙仲. 专业、科学、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J]. 社会科学, 2011(1): 63-71
[18] 李伟, 张昱.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研究: 回顾与反思[J]. 理论月刊, 2015(10): 134-139
[19] 何雪松.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结构—行动”的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41-46
[20] 郭伟和. 嵌入和自主——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民政, 2016(23): 21-22
[21] 宋洁. 社会工作十年发展的成效测量——基于37份2016年地方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的文本分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65-70
[22] 文军.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 社会科学, 2009(7): 66-70
[23] 葛忠明. 从专业化到专业主义: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潜在问题[J]. 社会科学, 2015(4): 96-104
[24] 王婴.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非均衡、非协调发展——历史社会学视角下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31-41
[25] 侯利文, 徐永祥. 被忽略的实践智慧: 迈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新方法论[J]. 社会科学, 2018(6): 82-93
[26] 史柏年. 如何填补?社会工作教育先行之缺![J]. 中国社会工作, 2012(30): 18-19
[27]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1995(2): 97-106
[28] 史柏年. 新世纪: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0-35
[29] 熊跃根.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23-28
[30] 周冬霞, 慈勤英. 专业化: 社会工作获得“承认”的必由之路[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1): 92-96
[31] 刘华丽.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33-37
[32] 赵怀娟. 回应需求: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契机与策略[J]. 社会工作, 2012(2): 40-44
[33]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转型与金融社会工作发展[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95-101
[34] 关信平. 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J]. 社会建设, 2017(4): 12-15
[35] 向德平.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 2008(5): 85-87
[36] 何雪松, 刘仕清. 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10-116
[37] 阿克塞尔·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M]. 胡继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00-135.
[38] 王思斌. 走向承认: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河北学刊, 2013(6): 108-113
[39] 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 33(6): 881-893
[40] SIMON CHENG, KATHRYN J LIVELY. Multiracial self-identification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arginal man theory[J]. Social forces, 2009, 88(1): 61-98
[41] 徐晓军, 张楠楠.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0(3): 145-168, 245
[42] 徐选国. 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 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8): 184-193
[43]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 社会工作的全球定义 [EB/OL]. [2020-09-04]. https://www.iassw-aiets.org/zh-CN/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review-of-the-global-definition/.
[44] 王思斌. 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叠错现象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5-11, 82
[45] 玉苗. 教育场域的权力合谋与失衡: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双重境遇分析[J]. 社会工作, 2016(4): 102-109
[46] 陈伟杰, 矫杨. 社会工作承认过程的多元分析框架——妇联服务专业化中的迂回式承认[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1): 27-42
[47] 张乐. 植入、嵌入和融入: 社会工作的“在地化”路径[J]. 社会工作, 2019(2): 3-17, 108
[48] 金岳霖. 形式逻辑[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351.
[50] 瞿振元.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2): 12-13, 21
[51] 崔瑞霞, 谢喆平, 石中英.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概念来源、历史变迁与主要内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6): 1-9
[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2017-10-27). 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54] 王思斌. “双一流”建设中社会工作的创新和依附性发展[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22): 46
[55] 彭华民. 中国社会工作学科: 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自主性研究[J]. 社会科学, 2017(7): 66-73
[56] 何雪松. 社会工作学: 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学海, 2015(3): 41-46
[57]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46.
[58] 杨发祥, 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 学海, 2018(3): 125-131
[59] 陈文华, 钟耀林, 郑广怀. 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J]. 社会工作, 2020(4): 61-76, 111
[60] 郑广怀. 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 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J]. 学海, 2020(1): 106-112
[1]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2]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3]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4]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5]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6]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7]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8]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9]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10]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11]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12]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13]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14] 何雪松, 王天齐. 2021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15.
[15]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