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2, Vol. 22 ›› Issue (3): 23-34.
赵迪1,2, 张志鹏1,2, 张伟1,2
ZHAO Di1,2, ZHANG Zhipeng1,2, ZHANG Wei1,2
摘要: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职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认同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却不容乐观。基于专业性理论视角对南京市社会工作者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进行考察,探讨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如何受到专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行业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文化符号、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准入门槛三个维度的专业性在实践中均处于模糊状态;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性状况通过影响从业者的专业价值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度的感知,从而影响其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社会工作者主观社会地位认同本质上是行业和个体专业性的结果;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经济资源决定论,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的专业性逻辑机制凸显了作为特质和关系的专业性的社会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需要从专业文化符号统一、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和专业门槛严格化方面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认同和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1] JACKMAN M R, JACKMAN R 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3, 38(5): 569-582 [2] JIANG H Y, WANG Y, CHUI E, et al.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of social workers in Beijing, China: the role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agency type[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19, 62(1): 146-160 [3] OPERARIO D, ADLER N E, WILLIAMS D R.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utility for global health[J]. Psychology & health, 2004, 19(2): 237-246 [4] CUNDIFF J M, MATTHEWS K A. Is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 unique correlate of physical health? a meta-analysis[J]. Health psychology, 2017, 36(12): 1109-1125 [5] TAN J, KRAUS M W, CARPENTER N C,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nd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20, 146(11): 970-1020 [6] 李正东. 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66-76 [7] 罗兴奇, 宋言奇. 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的本土构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5): 185-190 [8] 安秋玲.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39-47 [9] GRUENEWALD T L, KEMENY M E, AZIZ 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moderates cortisol responses to social threat[J]. 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2006, 20(4): 410-419 [10] ZOU H, XIONG Q, XU H. Does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predict self-rated health in Chinese adults and why?[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20, 152(5): 443-471 [11] 黄超. 收入、资产与当代城乡居民的地位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20(2): 195-218, 245-246 [12] 李飞. 客观分层与主观建构: 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既往相关研究的梳理与验证[J]. 青年研究, 2013(4): 69-83, 95-96 [13] 张海东, 杨城晨. 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7(5): 39-63, 243 [14] CHEN Y, WILLIAMS M.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 transitioning china: trends and determinant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18, 99(1): 406-422 [15] 边燕杰.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58. [16] 高勇. 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 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J]. 社会, 2013(4): 83-102 [17] 肖日葵, 仇立平. “文化资本”与阶层认同[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6): 59-64, 127 [18] 陈云松, 范晓光. 阶层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观流动感知(2003—2013)[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2): 109-126, 206-207 [19] 刘欣.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J]. 社会学研究, 2002(1): 81-90 [20] 赵迪. 社会工作者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30-45 [21] GEOFFRION S, MORSELLI C, GUAY S. Rethinking compassion fatigue through the le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case of child-protection workers.[J]. Trauma, violence, & abuse, 2016, 17(3): 270-83 [22] 王文彬, 余富强. 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研究——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为例[J]. 社会工作, 2014(6): 57-66, 153 [23] 杨发祥, 叶淑静. 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 江海学刊, 2016(6): 101-109, 238 [24] 张和荣, 郭占锋.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者为何处于“弱势地位”——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J]. 社会建设, 2015(5): 35-45 [25] 范慧, 范和生. 破解认同困境: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演进与路径拓展[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5): 126-132 [26] 王思斌.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1-5, 12 [27] 史柏年. 体制因素与专业认同——兼谈社会工作职业化策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6-11 [28] 孙立亚. 社会工作教育[C]//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383-399. [29] 何国良. 社会工作的本质: 论述分析的启示[C]//何国良, 王思斌. 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 香港: 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2000: 159-170. [30] 文军, 吕洁琼. 社会工作专业化: 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J]. 河北学刊, 2018(4): 156-163, 174 [31] ASHFORTH B E, MAEL 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1): 20-39 [32] 刘振, 徐永祥. 专业性与社会性的互构: 里士满社会工作的历史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 学海, 2019(4): 49-54 [33] RAVULO J. Social work as a recognized profession in the Pacific region[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19, 62(2): 712-725 [34] 易松国. 社会工作认同: 一个专业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J]. 学海, 2019(1): 116-123 [35]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1): 370-396 [36]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 阎克文,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420-425. [37] 王思斌. 走向承认: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河北学刊, 2013(6): 108-113 [38] 阿克塞尔·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M]. 胡继华,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106-108. [39] 徐道稳.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和离职倾向研究——基于对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J]. 人文杂志, 2017(6): 111-118 |
[1] | 童敏, 吴宝红. 从英雄主义到平民关怀: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与重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5-12. |
[2] | 赵芳, 孔春燕. 基于“关系”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13-19. |
[3] | 何龙韬, 吴汉. 应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反思能力教学和培养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20-30. |
[4] | 秦海波, 李玉昆, 赵燕燕, 程海源. 提升薪资能否留住社会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31-40. |
[5] | 金舒衡, 戴海静. 社区不文明行为与流动母亲的安全感——兼论社会工作的空间介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41-47. |
[6] | 雷杰, 易雪娇, 张忠民. 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 (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62-74. |
[7] |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
[8] | 文军, 敖淑凤. 从碎片化到整合化:志愿服务本土实践路径探索——以无锡市X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5-12. |
[9] | 韩央迪, 黄翠萍, 张雪峰, 王琛迪, 李相蒲. “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13-22. |
[10] | 陈蓓蓓. 分类视阈下社会工作机构公共危机应对研究——基于湖北省H市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35-44. |
[11] | 时怡雯, 周静. 整合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基于云南省Y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需求评估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45-54. |
[12] | 杨红, 陈涛. 社会工作机构支撑的村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北京市Z村治理模式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80-91. |
[13] | 何雪松, 王天齐. 2021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15. |
[14] | 何健, 蓝财广. 互助助人VS助人自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念的新阐释[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16-24. |
[15] | 李学斌. “全程—广域”临床取向:社会救助领域中的社会工作整合实践模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25-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