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众信任是慈善组织运行的重要支撑,慈善组织在公众信任违背下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公众的信任修复。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具有多种具体的信任修复策略,也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信任修复策略组合。慈善组织信任修复策略对信任修复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公众的认知归因、情感反应、心理感知等心理因素影响机制而间接产生作用。同时,因慈善组织状况、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环境、公众个体特质等因素不同,信任修复策略对结果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应该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修复公众信任,并注重策略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和对不同情境的针对性,以此来提高信任修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1] 杨伟伟, 谢菊. 互联网视角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10): 124-131 [2] MAYER R C, DAVIS J H, SCHOORMAN F 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3): 709-734 [3] KIM P H, DIRKS K T, COOPER C D. The repair of trust: a dynamic bilateral perspective and multilevel conceptual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3): 401-422 [4] 严瑜, 吴霞.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 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4): 633-642 [5] 王猛, 王有鑫. 信任危机与慈善捐赠——基于2002—2016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 2020(8): 244-253 [6] 闫铭, 孙迎联. 刍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慈善信任的修复机制[J]. 社会保障研究, 2023(1): 66-76 [7] 韦慧民, 蒋白梅. 基于双主体视角的组织内信任修复模型构建[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25-31 [8] 袁博, 董悦, 李伟强. 道歉在信任修复中的作用: 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7): 1103-1113 [9] 焦进寒. 政府信任违背后的修复机制探讨: 基于归因理论[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1-25. [10] GILLESPIE N, DIETZ G. Trust repair after an organization level fail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1): 127-145 [11] 高潇, 甘险峰. 重建信任的网络: 我国公共卫生类非政府组织的信任传播研究[J]. 东岳论丛, 2022(4): 80-88 [12] 袁凌, 孙晓雪, 肖石英. 信任违背对企业劳资冲突的影响: 信任修复策略的调节作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69-76 [13]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 New York: Wiley, 1958: 1-40. [14] 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4): 548-573 [15] TOMLINSON E C, MAYER R C. The role of causal attribution dimension in trust repai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1): 85-104 [16] 王立磊, 王璐琪, 胥兴安. 渠道跨组织人员间情感、信任与不恰当行为的关系——一个实验研究[J]. 营销科学学报, 2021(2): 76-94 [17] 王怀勇, 许雅梅, 岳思怡, 等. 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促进: 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23(1): 113-120 [18] 侯俊东, 杜兰英. 影响个人捐赠决策的感知特性及其维度结构——基于中国的实证经验[J]. 公共管理学报, 2011(2): 109-118,128 [19] DIRKS K T, LEWICKI R J, ZAHEER A. Repairing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 building a conceptual found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1): 68-84 [20] LOUNT R B, ZHONG C B, SIVANATHAN N, et al. Getting off on the wrong foot: the timing of a breach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rus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8, 34(12): 1601-1612 [21] 刘勇, 王光辉. 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规则的改进: 基于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21(4): 37-41 [22] 邓国胜. 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J]. 中州学刊, 2007(1): 133-134 [23] 黄瑜. 我们为何行善——慈善伦理的价值取向[J]. 道德与文明, 2022(3): 59-66 [24] 王建斌. “移情”作为正义的基础何以可能?——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正义观探析[J]. 齐鲁学刊, 2020(2): 92-98 |
[1] | 侯俊东, 栾雅慧. 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内涵逻辑及过程机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1-10. |
[2] | 李敏, 罗胡伊, 鲍海林. 家庭再生产与关系转变:妇女家户劳动的新意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20-27. |
[3] | 王慧娟. 论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四种取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28-35. |
[4] | 王鹿萍, 孙奎立. 我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36-44. |
[5] | 刘艳霞, 查媛. 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53-60. |
[6] | 何志晶, 王志中, 常碧如.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机制探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61-69. |
[7] | 邱国良, 李静, 王松阳. 基层治理“五社联动”机制:实践运作、治理限度与优化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70-78. |
[8] | 武艳华, 张志华. 社会文化空间治理驱动的国际化社区柔性治理——基于南京市Q社区的案例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79-89. |
[9] | 邢喜凤.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 24(1): 90-98. |
[10] | 彭小兵, 王若含. “失声”与价值回归:乡村治理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5-13. |
[11] | 王杰, 张少卿. 构建乡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以福建省L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14-22. |
[12] | 张富富.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功能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23-33. |
[13] | 蒙艺, 胡杨, 马欢欢.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评价[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34-45. |
[14] | 吴佳慧, 苗春凤. 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提升的小组干预研究——基于鹰潭市D村的实践[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46-58. |
[15] | 唐咏, 叶福怡, 倪小琪. 哀伤疗愈:哀伤辅导小组对大学生丧亲哀伤的干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59-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