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19, Vol. 19 ›› Issue (4): 66-72.
邓泉洋
DENG Quanyang
摘要: 由于吸毒的经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身份被社会偏见所固化,社区戒毒康复期内的身份单一性使社区戒毒康复缺乏持续动力。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多层级身份建构可以使个体在不同身份转换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刺激,为持续转变提供动力。S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同伴教育服务,设立“同伴候选人—准同伴辅导员—同伴辅导员”三个层级身份,根据不同的层级身份而设计沙龙、成长小组、同伴教育辅导和服务等活动,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取得相对应的身份,最终达到“自助、互助和助社会”体系目标,获得社会认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融入社会除了需要个体的主体性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中图分类号:
[1] | 王嘉顺, 林少真. 社会排斥与另类的生活空间:青年吸毒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 东南学术, 2014(4): 169-173 |
[2] | 钟莹.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吸毒者与社会的“双向排斥”机制及解决策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 157-161 |
[3] | 张昱, 厉济民, 等. 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27. |
[4] | TUN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 14(2): 235-247 |
[5] | 章昉. 同伴教育在美沙酮门诊的应用[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8(5): 391-393 |
[6] | 唐斌. 社会工作专业下的同伴教育——以上海市P镇“女性戒毒沙龙”为例[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6): 68-71 |
[7] | 叶雄, 张艳. 同伴教育在社区戒毒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9(3): 235-238 |
[8] | 费梅苹. 意义建构:戒毒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研究——以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24-29 |
[9] | 邱瑜霞, 陈良, 朱建林, 等.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3(3): 30-32 |
[10] | 黄金英, 卢次勇, 黄晋飞, 等. 强制戒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1): 104-105 |
[11] | 蒋涛. 吸毒人群社会支持网研究——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的调查[J]. 社会, 2006(4): 160-172 |
[12] | 彭善民. 篆刻艺术小组:戒毒社会工作的本土创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7): 146-151 |
[13] | 谢熠, 罗玮. 社会认同研究理论成果与最新特点[J]. 社会心理科学, 2015(2): 3-9 |
[14] | TAI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 Chichago: Nelson-Hall, 1986. |
[15] | 张莹瑞, 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3): 475-480 |
[16] | 夏玉珍. 社会认同的差序结构及其社会治理的意义[J]. 兰州学刊, 2016(7): 202-208 |
[17] | 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教新群体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05(1): 25-60 |
[18] | 郑杭生.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条件及其应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9] | 项蕴华.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188-192 |
[20] | MICHAEL·A·HOGG, DEBORAH·J·TERRY, KATHERINE·M·WHITE. A tale of two theori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5, 58(4): 255-269 |
[21] | 李春, 宫秀丽.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 157-160 |
[22] | 查尔斯·泰勒. 承认的政治[M]//汪晖, 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291. |
[23] | 闫丁.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9): 549-560 |
[24] | 迈克尔·A·豪格. 社会认同过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5-35. |
[25] | 潘泽泉. 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J]. 社会科学, 2010(5): 74-79 |
[26] |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 2001(3): 63-76 |
[27] | 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3): 119-133 |
[28] | 赵立. 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研究——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2): 75-84 |
[1] |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3): 23-34. |
[2] | 洪佩, 邓泉洋. 特殊群体的情感治理策略——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社会互动情境的审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55-63. |
[3] | 叶雄1, 彭少峰2.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美丽蜕变——上海社区戒毒“涅槃重生同伴教育小组”的案例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5): 73-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