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 ›› 2021, Vol. 21 ›› Issue (4): 25-32,62.
陈金凤, 朱眉华
CHEN Jinfeng, ZHU Meihua
摘要: 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较为普遍,如不加以干预,将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及其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对此,采用儿童时间管理训练和家长正面管教辅导相结合的亲子小组活动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干预,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干预组流动儿童的时间管理倾向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时间管理训练方法有待优化;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亲子小组干预对减少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有显著性成效,干预组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得分有所降低,干预取得短期积极成效。
中图分类号:
[1] LAY CLARRY H. At last, 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 Academic Press, 1986, 20(4): 474-495 [2] 罗俊, 周玲玲, 胡月. 小学生拖延行为心理原因及干预策略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 2-3 [3] 刘娜. 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06(13): 58-59 [4] 郭春艳. 学习拖延干预的设计[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1): 32, 42 [5] 张又雪, 谭千保. 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 24-26 [6] 邹萍, 邓双.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2): 63-64 [7] 商秀英, 曲可佳.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17): 8-12 [8] 唐凯晴, 邓小琼, 范方, 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5): 889-892 [9] 郑治国, 刘建平, 董圣鸿, 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6): 786-792 [10] 傅文晓. 拖延行为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综述[J]. 亚太教育, 2015(7): 269-270 [11] 王涵. 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 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26): 11-15 [12] 雷家萍, 鲁媛, 濮梅, 等. 青少年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1): 64-66 [13] 王金霞, 王吉春. 小学生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45-47, 55 [14] 李杰、李晓丽、七十三, 等. 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9): 1355-1357 [15] 孙中霞. 自我时间管理训练对流动儿童学业拖延影响的实验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4: 25-36. [16] 王宏, 钟思嘉.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主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1-266. [17] 钟思嘉, 王宏, 李飞, 等.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 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升级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17-115. [18] ALEXANDER ROZENTAL, DAVID FORSSTRÖM, SIMON NILSSON, et al. Group versus Internet-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ocrastination: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ernet interventions-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ntal and behavioural, 2014, 1(2): 84-89 [19] GAGNON JOEL, DIONNE FRÉDÉRICK, RAYMOND GUILLAUME, et al. Pilot study of a web-based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educ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J of ACH, 2019, 67(4): 1-22 [20] GOROSHIT MARINA.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 initial basis for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prevention &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 2018, 46(2): 131-142 [21] VISSER LENNART, SCHOONENBOOM JUDITH, KORTHAGEN FRED A J. A fiel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a strengths-based training to overcom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EB/OL]. [2021-01-0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82005/. [22] GLICK DEBRA M, ORSILLO SUSAN 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acceptance-based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5, 144(2): 400-409 [23] 约翰 W 克雷斯维尔, 薇姬 L 查克. 混合方法研究: 设计与实施(原书第2版)[M]. 游宇, 陈福平,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6-7. [24] 左艳梅.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19-44. [25] 黄希庭, 张志杰.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 心理科学, 2001(5): 516-518, 636 [26] 曾守锤, 章兰根.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31-35 [27] 马克 W 弗雷泽, 杰克 M 里奇曼, 等. 干预研究: 如何开发社会项目[M]. 安秋玲,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68-69. [28] 宋梅歌, 苏缇, 冯廷勇. 拖延行为的时间取向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7): 1216-1225 [29]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修订版)[M]. 玉冰, 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4-5. [30] 简·博克, 莱诺拉·袁. 拖延心理学[M]. 蒋永强, 陆正芳,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5-56. [31] 托马斯·戈登.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让你和孩子更贴心[M]. 宋苗, 译.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5-142. [32] COLEMAN J S.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M]. Washington D C: U. S. Dep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Office of Education, 1966, 6 (5): 19-28. [33] 汪传艳, 雷万鹏. 美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20(8): 28-41 |
[1] | 魏爽, 张珈雯. 返乡流动儿童抗逆力重构水平与社会工作精准干预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15-22. |
[2] | 黄丹, 罗英廷. 社会资本、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1): 32-40. |
[3] | 杨梨, 王曦影. 国外残障学生欺凌干预研究综述与展望[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3): 23-29. |
[4] | 孟洁. 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研究:从治疗模式到优势视角模式的转变[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3): 46-54. |
[5] | 梁瑞佳, 安秋玲. 机构老年人脑衰老焦虑状况的干预研究——以上海市D、M福利院健脑操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5): 21-32. |
[6] | 田鹏. 整合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研究——以N市D街道某公益创投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2): 30-35,51. |
[7] | 周晓焱, 方伟明, 邱心凯. 以发展为导向的黑龙江省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6): 66-73. |
[8] | 李姗姗, 白江峰, 刘春. 小组工作在流浪智障人员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以山西省X救助管理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3): 26-32. |
[9] | 王慧娟.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3): 72-77. |
[10] | 彭佳慧. 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基于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实地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25-32. |
[11] | 王慧娟. 欧盟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6): 24-28. |
[12] | 杜立婕, 薛梦超. 小组工作在孤残女生性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E儿童福利院青春期女生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4): 5-10. |
[13] | 李承杰1, 蔡妃娜2, 佘航2, 肖咏梅2. 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3): 57-62. |
[14] | 周晓焱. 发展视角下我国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5): 54-59. |
[15] | 崔效辉. 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家庭服务的新尝试——以“人口社工”系列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6): 39-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