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More>>
  2025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上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社会工作
怀旧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生命回顾与自我整合
刘斌志, 黎相婷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1-9,41.  
摘要     [HTML] ( ) PDF (1079KB)
随着人们更加频繁地借助怀旧缓解焦虑和抵抗不确定性,社会工作服务越发重视怀旧疗法的运用。基于怀旧疗法的历史溯源和应用考察,社会工作与怀旧疗法有望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叙事性怀旧、工具性怀旧、传递性怀旧以及整合性怀旧四种服务模式,还需要遵循风格匹配、情境链接、回忆救赎、叙事解构、认同重构以及托物寓意的实践框架和行动步骤,同时要把握审美匹配、怀旧锚定、时空隐喻、生命故事等核心技术。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胜任力模型下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残障者就业培训模式建构——基于视障咖啡师就业培训项目的实践研究
卓彩琴, 秦悦, 张倩昕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10-23.  
摘要     [HTML] ( ) PDF (1028KB)
建构更科学、更多元的残障者就业培训模式意义非凡。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访谈调查后发现,现有残障者就业培训存在3个核心问题,即缺乏与实际岗位的联系,缺乏真实情境的实战训练,缺乏职业基本素养培训。视障咖啡师就业培训项目是以胜任力模型为指导,由社会工作者与专业咖啡师共同担任培训导师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项目结果显示,参与项目培训的7位学员中有6位达到实习咖啡师水平,其中有4位成功就业。根据案例研究,建构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社会工作者参与下的残障者就业培训模式”,并对该培训模式的总体思路与原则、社会工作者与专业培训师的关系、实践框架、实践流程进行了具体说明。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新质生产力培力新本土社工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耦合机理、现实境遇与路径思考
朱媛媛, 唐思威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24-33.  
摘要     [HTML] ( ) PDF (802KB)
作为生产力新一轮跃迁升级的样态体现,新质生产力正以颠覆性的技术手段推动社会各领域深度转型升级。随着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作为回应社会问题与人民需求的主力军,新本土社工人才队伍如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实现高质量建设已然成为现下的热点话题。研究发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双向赋能的耦合机理,新质生产力驱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迭代升级,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也在实践中支撑新质生产力有力发展,两者在发展的目标维度与价值维度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在现实情境中,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断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仍存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与内容脱轨、队伍建设支撑不足与队伍建设定位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确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培育定位,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建设机制,探索以“社会工作+数智”为要点的实践道路,推动新本土社工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校园人际关系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状态的调节效应
谢寒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34-41.  
摘要     [HTML] ( ) PDF (728KB)
文章以素质—压力模型和心理健康三因素模型为基础,探讨校园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如何影响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即抑郁、焦虑、压力),并对比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以W县452名农村儿童为样本,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同伴关系的影响效应比师生关系的更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校园人际关系对抑郁水平的影响上具有显著差异,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中更显著。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活出轻龄感”——主观年龄视域下农村老年女性健康促进的干预研究
吴星怡, 梁昆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42-49,67.  
摘要     [HTML] ( ) PDF (1152KB)
文章依托“活出轻龄感——农村老年女性健康促进小组”项目,选取24名农村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基于主观年龄这一独特视角,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健康促进小组活动。采用经典实验设计,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老年女性在外表年龄和自评健康水平方面出现显著性变化,而对照组则未观察到此类变化,表明干预有效。社会工作者协助农村老年女性追求“轻龄感”,既丰富了她们的生活体验,使其在主观上感到更加年轻,又显著提升了她们的健康水平,为老年女性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合作生产视角下社会服务外包何以进村有效——以N市S社区项目实践为例
王蔚, 武小龙, 黄星晨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50-60,100.  
摘要     [HTML] ( ) PDF (1232KB)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治理议题。政府发包、社会力量外包,作为一种追求“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的项目进村模式,在实践运转中呈现出行政化特征,面临乡村自主性微弱、服务覆盖面狭窄、项目连续性中断等多重有效性考验。从合作生产的视角出发,文章构建了“结构—过程—价值”分析框架,对N市S社区运作“巧嫂”项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服务外包驱动村级治理组织进入结构化过程,为项目运作构筑合作制组织结构,以激活村民参与的自主性;通过合作规划、合作设计、合作交付以及合作评估的全过程再造形成服务的链条式衔接,进而拓宽服务覆盖面;在重塑乡村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共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价值、回应参与的治理价值、信任合作的社会价值。并且,结构创制、过程再造、价值共创三大机制耦合循环、联动作用,对项目制的基层运作、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需求溢出理论视野下城市失独家庭服务项目研究——以上海市X区“金色阳光”项目为例
黄宇, 朱敏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61-67.  
摘要     [HTML] ( ) PDF (679KB)
失独家庭因独生子女意外离世而面临多重困境,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帮扶和专业服务。文章以上海市X区“金色阳光”项目为例,运用需求溢出理论,以失独家庭需求为导向,为其构建分层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治理失独家庭需求溢出问题。通过对该项目服务的分析,为理解、关爱和服务城市失独家庭提供参考,同时助力社会组织探索新型失独家庭服务模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社会管理
边境社工站推动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靖西市乡镇社工站为例
徐其龙, 张俊豪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68-80.  
摘要     [HTML] ( ) PDF (1031KB)
边境地区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劣势空间,其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以靖西市乡镇社工站为例,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四个维度探究边境社工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通过优化边境资源配置实现乡镇社工站的全覆盖,增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价值和生活实践面向边境居民开展服务,以机会均等原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接近性;社会工作服务注重赋能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助推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接受性;社会工作者保持文化敏感,尊重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适应性。边境社工站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合力机制、重塑社区公共性机制以及赋能边境居民与社区形成合作机制,推动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从合作到疏远:草根公益组织与基层政府关系转变的研究——以山东省Y县S组织为例
秘若琳, 关信平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81-89.  
摘要     [HTML] ( ) PDF (812KB)
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外部环境复杂化的现代化社会中,草根公益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关系疏远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基于开放自然系统理论,对山东省Y县S组织与基层政府从建立合作关系到关系疏远的过程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S组织对资金、合法性的需求与基层政府工作任务的压力促使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但开展合作后,由于S组织参与者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基层政府难以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最终双方关系逐渐疏远。合作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失衡、行动目标的失调、行动逻辑的冲突,是导致双方关系转变的深层原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社会政策
我国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研究——基于中文文献的系统评价
谈子敏, 曹泽源, 罗乐群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 (3): 90-100.  
摘要     [HTML] ( ) PDF (828KB)
我国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起步较晚,针对该制度的研究也尚未形成相对清晰的脉络。文章采用系统评价的循证方法,在筛选、纳入和分析相关中文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现有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研究的特征与导向。我国关于儿童强制报告制度的研究存在理论建构、政策完善、情形认定、报告机制四个导向。通过对每个导向的深入分析,为我国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的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尝试构建多学科理论体系,转向本土化取向的政策分析,补充各报告主体的情形认定证据,探索社会层面的报告机制完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