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工作职业过程往往包含高度的情感卷入,但国内对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过程的关注显然不足,既有的国外研究则聚焦于专业关系范畴。在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中,社会工作者群体的情感劳动主要表征为:压力感与获得感并存的冲突性情感体验;“惰性化”与“模糊化”的表层扮演和基于专业价值与规范的深层扮演构成多样化的情感整饰;社会工作者倾向于主动采取身体技术、认知技术和社会技术进行情感调适。探索本土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的复杂图景有助于打破此前人们对此“理所当然”的想象,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过程中的自我关怀、组织关怀与政策关怀。
中图分类号:
[1]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心灵的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 成伯清, 淡卫军, 王佳鹏,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21. [2] 淡卫军. 情感, 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评霍赫希尔德《情感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J]. 社会, 2005(2): 184-195 [3] 施芸卿. 制造熟客: 劳动过程中的情感经营——以女性美容师群体为例[J]. 学术研究, 2016(7): 60-68, 177 [4] 陈龙. 身体的劳动与劳动者——以足疗店青年女技师为例[J]. 青年研究, 2016(2): 77-85, 96 [5] 李胜蓝, 江立华. 新型劳动时间控制与虚假自由——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0(6): 91-112, 243-244 [6] 苏熠慧, 杜金瑾. 青年销售员与空间化的情感劳动——以S市I品牌W门店为案例[J]. 青年研究, 2020(1): 74-84, 96 [7] 余富强, 胡鹏辉. 拟真、身体与情感: 消费社会中的网络直播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7): 5-12, 32 [8] 苏熠慧, 倪安妮. 育婴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性别化机制分析——以上海CX家政公司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5): 17-24 [9] 梅笑. 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 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劳动自主性[J]. 社会, 2020(2): 111-136 [10] 陈玉佩. 建构亲密与控制情绪: 幼儿教师的情感劳动研究——以北京市3所幼儿园的田野调查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2): 45-62 [11] 李晓菁, 刘爱玉. 资本控制与个体自主——对国内空姐情感劳动的实证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7(5): 24-36 [12] 苏熠慧. 从情感劳动到审美劳动: 西方性别劳动分工研究的新转向[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6): 43-55 [13] LOUISE O C. “How social workers understand and use their emotions in practice: a thematic synthesis literature review”[J].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2019, 9(2): 1-18 [14] MANCINI M A, LAWSON H A. Facilitating positive emotional labor in peer-provider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009, 33(1): 3-22 [15] KEESMAN L D, WEENINK D. Bodies and emotions in tense and threatening situations[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0, 20(2): 173-192 [16] SJØLIE H, BINDER P, DUNDAS I. Emotion work in a mental health service setting[J].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2017, 16(3): 317-332 [17] GROOTEGOED E, SMITH M. The emotional labour of austerity: how social workers reflect and work on their feelings towards reducing support to needy children and families[J]. 2018, 48(7): 1929-1947. [18] KANASZ T, ZIELINSKA I. Emotional labour of the Polish social workers: the study in sociology of emotions[J]. Polish sociological review, 2017, 199(3): 1231-1413 [19] 郭景萍.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情感劳动的探讨[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4): 166-171 [20] 孟宪红.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情感劳动的再探讨[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5): 69-73 [21] 王斌. 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 一个新议题[J]. 妇女研究论丛, 2014(4): 97-103 [22] 郭锦蒙, 韩央迪. 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劳动研究: 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3): 54-62 [23] HOCHSCHILD A R.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9, 85(3): 551-575 [24]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5] HOCHSCHILD A R.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35. [26] ASHFORTH B E, HUMPHREY R H.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1): 88-115 [27]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 [28] 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9: 175-176. [29] 刘畅, 袁易卿, 孙中伟, 等. 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 设计、实施与样本描述[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1-32 [30] 乔纳森·H.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册)[M]. 邱泽奇,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4. [31] MANN S A. Health-care model of emotional labor: an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J]. Journal of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05, 19(4/5): 304-317 [32] 伊恩·弗格森. 精神疾病制造商: 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M]. 宋治德, 译.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2019: 43. [33] GRANDEY A A, DIEFENDORFF M J, RUPP D E. Emotional labor in the 21st century: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 regulation at work[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38. |
[1] | 于铁山, 居正. 政治与专业互嵌:社会工作机构党建发展与服务进阶研究——以广东省D地27家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4): 86-92. |
[2] | 程诗婷, 张伟, 谢士钰. 一线社会工作者缘何留任:家人支持的中介效用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 22(2): 52-60. |
[3] | 于铁山. 钟摆式发展:社区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LDS2014与CLDS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4): 63-70,79. |
[4] | 郭锦蒙, 韩央迪. 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劳动研究: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3): 54-62. |
[5] | 周永康, 陈爽. 中国文化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1): 54-63. |
[6] | 陈琳, 邢洁, 毛绪朋. 医养结合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及其成因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6): 56-63,71. |
[7] | 孙中伟, 周海燕.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29-36. |
[8] | 郭浩, 张芷茵. 社会工作者形象及其形塑因素研究——基于广州和深圳两市居民调查数据[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6): 45-51. |
[9] | 张金俊, 王文娟.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1): 66-72. |
[10] | 程子航. 社会正义情境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质:批判与创造[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5): 73-80. |
[11] | 陆飞杰.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40-47. |
[12] | 李学会.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流动:研究现状与扩展方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2): 70-77. |
[13] | 包俊林1, 陈艳2. 社会工作者的案主暴力风险认知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5): 21-26. |
[14] | 卫利珍, 王静. 广东省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5): 41-46. |
[15] | 郭景萍. 社会工作文化与社会工作者流失行动研究——一种文化解释学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2): 5-12. |
|